母爱无边
文/谭昌辛
薪尽火传孕爱泉,恩功浩荡毓人间。
一生劳瘁默无语,固恋平安守淡然。
沃圃花香工匠血,小园草浅乐桃源。
扬今朔古皆缘愿,幸福慈怀灌瀚天。
点评词
诗韵里的母爱长歌——谭昌辛《母爱无边》赏析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一、格律工整:传统诗词的形制之美
《母爱无边》采用七律体裁,全诗八句五十六字,遵循严格的平仄对仗规则,展现出古典诗词的形制之美。首联“薪尽火传孕爱泉,恩功浩荡毓人间”以“薪尽火传”这一典故起笔,既暗含生命传承之意,又以“爱泉”比喻母爱源头,奠定全诗温润深沉的基调。“薪尽火传”化用《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将母爱比作永恒不熄的火焰,暗喻母亲以生命为燃料,孕育子女、滋养人间的伟大历程。此联对仗工整,“薪尽火传”与“恩功浩荡”虚实相生,“孕爱泉”与“毓人间”动静相衬,从宏观角度勾勒出母爱贯通古今、普照人间的磅礴气象。
颔联“一生劳瘁默无语,固恋平安守淡然”转向对母亲个体形象的刻画。“劳瘁”二字凝练概括母亲一生的艰辛劳作,“默无语”则凸显其隐忍坚韧的性格特质,与“固恋平安”的朴素心愿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传统母亲的典型形象——她们默默承受生活重负,将对子女的牵挂化作日复一日的守望,不求回报,唯愿平安。此联在句式上采用“二二三”节奏,舒缓的韵律如母亲温柔的叮咛,与内容相得益彰。
颈联“沃圃花香工匠血,小园草浅乐桃源”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母亲比作辛勤的园丁。“沃圃花香”喻指子女在母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工匠血”则以夸张笔法极言母亲培育子女的心血付出。“小园草浅”看似平凡,却以“乐桃源”赋予其诗意内涵,暗示母亲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营造出充满温情的家庭港湾。这一联对仗精巧,“沃圃”与“小园”、“花香”与“草浅”形成空间与物象的呼应,“工匠血”与“乐桃源”则在苦与乐的对比中彰显母爱的崇高。
尾联“扬今朔古皆缘愿,幸福慈怀灌瀚天”收束全诗,将母爱升华为跨越时空的永恒主题。“扬今朔古”强调母爱贯穿古今的传承性,“皆缘愿”则点明这份爱是母亲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结句“幸福慈怀灌瀚天”以“慈怀”呼应首联“爱泉”,以“灌瀚天”的壮阔意象收束,将母爱比作润泽天地的甘霖,既呼应开篇的宏大视角,又以浪漫想象赋予全诗空灵悠远的意境。从格律上看,此联“扬今朔古”与“幸福慈怀”结构对称,“皆缘愿”与“灌瀚天”虚实结合,符合七律尾联收束全诗、升华主题的艺术要求。
二、意象丰盈:传统与现代的审美融合
诗人在诗中巧妙运用一系列传统意象,并赋予其现代审美内涵,构建出独特的艺术境界。“薪火”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既是生命传承的象征,又暗合母爱的温暖与持久。这一意象源自古典文化,却在诗人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薪尽火传孕爱泉”一句,将抽象的母爱具象化为源源不断的泉流,既保留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又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认知。
“园丁”意象在颈联中得到创新运用。传统诗词中多以“园丁”比喻教师,此处则借指母亲,通过“沃圃花香工匠血”的描写,将母亲培育子女的过程比作园丁浇灌花园,既契合农耕文明背景下人们对土地与劳作的深厚情感,又以“工匠血”的现代表述强化母亲劳作的专业性与奉献精神。这种旧意象的新用,打破了传统审美惯性,为读者带来新鲜的艺术体验。
自然意象的运用亦颇具匠心。“花香”“草浅”“桃源”“瀚天”等意象构成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从近处花园的细微景致,到心中的理想桃源,再到辽阔的宇宙苍穹,层层递进地展现母爱的广度与深度。“花香”象征子女成才的喜悦,“草浅”隐喻平凡生活的真谛,“桃源”寄托对和谐家庭的向往,“瀚天”则寓意母爱如宇宙般浩瀚无垠。这些意象既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家庭、生命的多元思考,实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合。
三、情感递进:从个体叙事到哲学沉思
全诗以情感为脉络,经历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经验、从现实描摹到哲学升华的层层递进。首联从生命传承的宏观角度切入,将母爱置于人类繁衍的历史维度加以审视,奠定深沉厚重的情感基调。颔联转向诗人对母亲的个体记忆,通过“一生劳瘁默无语”的细节描写,唤醒读者对自家母亲的情感共鸣,实现从“人类之母”到“我的母亲”的情感聚焦。
颈联进一步拓展情感空间,由“我的母亲”延伸至“天下母亲”。“沃圃花香工匠血”既是对母亲个体劳作的赞美,也是对所有母亲群体的礼赞;“小园草浅乐桃源”则超越具体家庭场景,升华为对天下母亲共同追求的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情感扩容,使诗歌突破个人抒情的局限,获得更广泛的情感认同。
尾联完成从现实到哲学的跨越。“扬今朔古皆缘愿”将母爱提升为贯穿历史的文化基因,揭示其作为人类共同情感的永恒性;“幸福慈怀灌瀚天”则以浪漫主义笔触,将母爱置于宇宙维度加以观照,赋予其超越世俗功利的哲学意义。至此,诗歌中的母爱已不再是单纯的伦理情感,而是成为一种蕴含生命智慧、宇宙精神的哲学存在,引发读者对“爱与永恒”“个体与世界”等终极命题的思考。
四、语言张力:典雅与通俗的巧妙平衡
诗人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巧妙平衡古典诗词的典雅韵味与现代语言的通俗质感。诗中大量化用典故、运用传统词汇,如“薪尽火传”“毓人间”“朔古”等,赋予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人又注意融入贴近生活的表述,如“默无语”“守淡然”“乐桃源”等,使诗意通俗易懂,贴近当代读者的语言习惯。
这种语言张力在对仗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颔联“一生劳瘁默无语,固恋平安守淡然”,“劳瘁”为文言词汇,“默无语”则近乎口语,二者结合既保留了律诗的典雅格律,又增强了语言的生活气息;颈联“沃圃花香工匠血,小园草浅乐桃源”中,“工匠血”的现代工业词汇与“桃源”的古典意象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碰撞,既凸显母亲劳作的现代性,又不失诗意的浪漫情怀。
五、时代价值: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诠释
当代社会语境下,《母爱无边》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既是对传统母教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家庭伦理的积极建构。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的说法,诗人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重新激活了这一文化传统,提醒人们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社会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诗中展现的母亲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美德的精髓——勤劳、隐忍、无私,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固恋平安守淡然”不再是传统女性的被动顺从,而是现代母亲对家庭和谐的主动追求;“沃圃花香工匠血”中的“工匠”形象,暗合当代社会对职业精神的推崇,使母亲形象从传统的“家庭主妇”升华为具有专业精神的“生命培育者”。这种对传统母性形象的现代性转化,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结语:一曲永不落幕的母爱颂歌
谭昌辛作家的《母爱无边》以七律为载体,通过严谨的格律、丰盈的意象、递进的情感、富有张力的语言,构建了一座关于母爱的诗意殿堂。它既是对母亲个体生命的深情礼赞,也是对人类母爱精神的哲学沉思;既传承了古典诗词的艺术精髓,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样的诗作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日益干涸的情感世界,提醒我们在追逐功利的道路上,莫忘身后那道永远为我们守望的目光——那是母爱,是永恒的温暖与慰藉。当我们重读这首诗,仿佛能看见母亲在时光深处微笑,那笑容里蕴含着生命的密码、爱的真谛,以及人类对美好永恒的终极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