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种情结
——献给母亲诞辰一百周年
作者:叶长香(红叶)
今天又到2025年的母亲节了,翻着相册,看着2022年和2023年制作的美篇,心里酸酸的,因为视力大减,零点零一的双眼让我再为母亲制一个美篇的想法成为泡影,于是我就生发了在旧有美篇上添一首小诗一支小曲以慰藉母亲在天之灵的想法。我想,一贯疼我有加的老母不会责怪于我的。她有一句老话:心到情意到。心诚就好。祝母亲九泉之下安好🙏🙏🙏
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
〔正宫·叨叨令〕念母
(遵邓玉宾体/押齐微韵)
相册前长女时时忆,遗言中名句常常记。春蚕作茧丝丝力,油灯暗暗针针意。感伤也么哥,思念也么哥,娘亲没有无生息。
《正宫·叨叨令·念母》赏析:
这首元曲小令以邓玉宾体为范式,通过"叨叨令"特有的叠词复沓手法,将女儿对亡母的思念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时空画卷。全曲七句双叠的结构,在齐微韵的循环往复中形成情感的螺旋上升,引起读者共鸣。可谓结构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如“时时忆”“常常记”,符合散曲的语言风格,贴近生活。尤其是:选择在母亲节创作,更凸显了主题的应景与情感的浓烈。首二句"相册前长女时时忆,遗言中名句常常记"构成互文对仗,旧相册的泛黄与遗言的墨迹在时空中交织,叠字"时时""常常"如心跳般地律动,将记忆固化为永恒的仪式。"春蚕吐茧丝红力"化典故于无形,以蚕丝代指母亲耗尽的生命原色,"油灯暗暗针针意"则用光影蒙太奇重现寒夜缝衣的场景,针脚里的暖意与灯影的摇曳形成触觉通感。两组"也么哥"的感叹叠加打破回忆的线性叙述,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效果,使情感从历史时空跃入当下胸腔。结句"娘亲没有无生息"以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在"无生息"与"无生地"的版本辩证中,完成对生命轮回的东方式解读——母亲的呼吸虽止,但通过丝线、灯影与记忆,在女儿的血脉中延续着永恒的生息。 “押韵规范”之齐微韵的运用使得全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全曲在口语化表达中暗藏机杼,既有散曲的市井鲜活,又具文人诗的凝练深沉。规范的押韵(齐微韵的运用)使得全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恰如春蚕吐丝,将最质朴的亲情编织成不朽的艺术结晶 。
2025年5月11日
(母亲节)
△母亲,蒋腊英,湖北天门人,生于一九二三年腊月十四(癸亥年十二月十七号),卒于二零一零(庚寅)年腊月初十(十二月三十一号),享年八十八岁。
五月八日是母亲节,赶在母亲节前为母亲献上一首歌:
母亲,
您是寒冬腊月的一枝梅,
您是冰天雪地的一把火。
您吃的是人生的苦果,
却把冷俊光艳福祉传给了我。
您的一生,
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我的血液里,
流躺着您的善良坚韧与执着……
愿母亲天上无恙,九泉祯祥!
南洋墓下,与祖母父亲同享合欢之乐!
(一)
母亲,是一种岁月,也是一种情结,一种情怀。
岁月倥偬,光阴无言。老了老了,那些流逝的往事,模糊的身影却一次又一次来到梦中,清晰而又模糊,酸楚而又空蒙,艰涩而又馨香,混沌而又厚重。如史诗般镌刻于肺腑,似天籁之爱旋转跳跃于脉搏。
儿时,尚不经意。一旦对岁月有了深深的感悟,便会一次次在梦里呼唤母亲。
你从哪里未,要到哪里去?
在远行之前,在回眸之时,在和儿孙视频之后,会蓦然发现,我们从未离开过母亲的视线,从未忘记过母亲的心心念念。
孩提时代,我们对母亲也许只是一种依赖,一种敬畏。懂事后,对母亲渐渐有了一种舐犊之情,反哺之念。但当生命的太阳穿过正午,靠近迟暮,人生有了春夏秋冬,沧海桑田,才对母亲有了真正的理解和深深的敬仰。
踏着生命的车轮,望着河水流淌的波光,数着头上的一根根白发,唏嘘着岁月的不饶人,感喟着母亲的种种辛酸与付出。泪珠会一次次滑落枕边。
(二)
母亲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首蕴涵深刻的言情诗。翻到书的扉页,可读到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她虽未上过学,成天和外公在河面撒网,但她聪明贤良。十多岁嫁给我的父亲,衣服鞋子做得有模有样,祖母最喜欢看她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缝衣裳。
记得父亲对我说,那年我三岁不到,为躲壮丁,母亲随老爸和三叔去了汉阳。为了一家五口的温饱,一天晚上她摸黑剐树皮,不慎掉下长江,险些成了落水鬼青发无常。谁知道她是怎么借着月光,扑通扑通爬到木牌上…可怜她肚子里正怀着还没面世就蛙泳长江的小弟……
四岁不到,三弟夭折在沙毫州上,八岁那年,五弟又高烧身亡,六七岁时,母亲就带着我打桑叶养蚕缫丝织麻桑。十岁那年,父亲在万臾修仓库摔成重创,眼被戳伤,同年祖母病入膏肓,血崩卧床…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还得迎大浪,母亲作为大媳妇,并未与二妈三妈相商,一人肩起为祖母送葬扛大梁,还告诉我们:二妈弱不禁风也姓蒋,三妈刚生翠娥(堂妹)不久,娘家也在闹饥荒……
长兄如父啊,大嫂似奶娘……
往事件件桩桩,恰似清风滑过指尖,留下的却是母亲的贤惠仁慈与善良,儿时的我,一丝丝看在眼里,一缕缕,记在心上。
(三)
心灵的触动。如雨露阳光,滋润着我的心房。母亲的点点滴滴,类同精美的文章,在心灵深处,将心灯点亮。偶尔注目,偶尔张望。倘若触碰胸口,便觉隐隐地又痛又胀,谁能自己呢,母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泪眼婆娑中晃荡。
书上说,我的母亲曾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姑娘,穿针引线,为三妈当红娘。任劳任怨,为她人做嫁妆,家长里短,应多体谅。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共有的特质,勤劳、质朴、善良、憨厚、倔犟……
吃苦耐劳,负重前行,是母亲给我的最初印象,也是母亲给我儿时备下的最佳营养。书中处处可见奋斗的火光。
一次放学回家,母亲的惨叫声蹦出了上房,我连忙丢下书包,未到睡房,只见母亲坐在床前的踏板上,虽然精疲力尽,豆大的汗珠,一粒又一粒,不断线地顺着脸颊滚落在地上,但她两手仍死死扣住床厅不放。泪水汗水交汇流淌。老爸呢,正双手紧握扁担两端,在母亲腹部上下晃荡,还一次又一次地传达“指令”:你嬷妈用劲!用劲啦……!要不是亲眼目睹,要不是早为人母,早为人祖,哪能体会“母亲生子,只隔阎王一张纸”的份量!
可母亲这一生,产子的悲壮,丧子的凄凉,儿女陆续送进学堂,父亲一生手艺高强,处处荣光,还有三次大水(五四年,九六年,九八年)的重创,以及老爸去世后的黯然神伤…一页一页,眸子里无不闪耀着母亲的坚强,无不彰显中国母亲无比伟大的光芒。
在洋油缺乏的年代,驮身怀肚,白天在注滋口仓库给鱼贩子剖鱼洗鱼醃鱼,换来渔肠渔白熬油点灯照亮,晚上“靑油”灯下纺纱褡麻,挑花刺朵,帮父亲牵墨线拉锯清场,三天两头去百货店南货铺浆衣洗裳,春播秋收时节带着我和金家大婶肖家姨娘去大湾小湾锄草插秧,捡稻穗拾弯豆麦子做酱……
“力气去了,可以长,票子没了,可以挣,人情人性丢了,与死人冒两样”…母亲虽没读过书,但她的话句句在理,字字千金,她勤俭持家,言传身教,举案齐眉,和父亲相依相帮,曾让我的童年一度风光。儿童节穿着母亲手缝制的蚕丝衣裙,常得师长邻里夸奖。可节日刚刚过完,新衣须马上收箱。母亲告诉我,过日子一定要细水长流,决不能浪费铺张,好了伤疤忘了伤……
(四)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父亲打制的各种木器家具全都归公于木业社,父亲当了生产委员,还差点点入了党,上了烈属光荣榜……
一九五八年初,大跃进,母亲随父亲下乡,举家迁到了正在围垦的国营钱粮湖农场。那年冬天,母亲生下残弟,又弄了个子宫下垂的毛病,但她从不声张,依然坚持与劳动大军一起砍柴、担土、围堤、开垦农场,建设新家乡。
在艰难的岁月,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千家万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可母亲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却和老爸一起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几块钱,坚持送我们上学。我留校工作不久结婚成家。母亲又帮我带孩子……我们每月给她五元十元三十元,她都拿来贴补家用,或给小弟小妹交学费。
一九八五年,我和老公调来炼厂后,把厂里分的衣物好烟好酒送给她和老爸,她把衣物周济给比她穷困的左邻右舍,把好酒好烟拿到附近小店里换差烟差酒(自己用),或者送到大妹家,为大妹支撑门面。
母亲公平公正,经常唠叨,说我打小就听话,初中三年自己勤工俭学,没让家里岀过一分钱学费,出嫁时连床棉絮都没帮我弹(弹不起),要补给我。我开玩笑说,那我就再嫁一次,给她找个有权有钱的女婿。她笑呵呵地说,有权有钱的女婿有么子好,要不是仁枢仁义,我和你爸的骨头早就敲得鼓响了……
芳华衍变沧桑,青丝熬成白霜。这本书里写着母亲一生一世的操劳,一页一页往下读,会发现她和所有中国母亲一样,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血汗酝制生命的琼浆,用绵绵爱意温暖儿女们的梦乡。
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分昼夜的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热土和灶台之间滚打摸爬,来来往往。为我们编织希望,为我们打造温床。我们穿的鞋袜都是她亲手做,家里人的衣服是她亲手缝。大弟成亲,侄子娶媳,她往返几次跑注滋口,找姨父和堂弟借钱,买木料,为他们赶制六弯铺(床)……
我的五个孩子身上,都流着她的血和汗。生下五儿之后,她又跑到姨妈那里,求姨表妹惠明帮忙弄几尺香云纱为毅儿做周岁新衣……说周岁穿新,长大认亲(知感恩)……
母亲就是这样,时时告诉我们做人。为了让我们上学、让我们长大成人,母亲宁愿自己辘辘饥肠,饿得黄皮刮瘦…谁会知道,一字不识的母亲竟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写出洋洋万言的诫子书,谁会记得,母亲为家人操了多少心,伤了多少神啊。
(五)
六十年代初,资金紧缺,物资贫泛,什么东西都要票。母亲几次对父亲说,长伢子(我的乳名,因我是叶家五个儿女中的老大,长辈们都叫我长伢、香伢)刚参加工作,每个月29.5元钱都交给我们拿去给树清治残疾,她要结婚了,街上姨妈都跟她准备了两个脚盆提桶,我们也多少跟她弄一点啊!老实巴交从不求人的老爸耐不住母亲的唠叨,便找林业队队长要了点樟木,给我打制了一口小樟木箱。又在畜牧队收集了两袋子鸭毛鹅毛,帮我做了两个枕头。快六十年了,这两样东西依然像传家宝样珍藏在我的卧室里。
小时候,我总是盼着快快过年,因为过年可穿着新衣服牵着大弟的手去外婆家拜年,而平时母亲却始终只让我穿表姐的旧布衫。母亲的这个习惯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我的习惯。她去逝前几年,来我这里一住几个月,发现我的内衣补了又补,几次劝我丢掉我没舍得丟,她便拿起剪刀给我剪掉了…
儿时的我,只要一放学,就会立马跑回家,边进门边喊:妈,水缸里还有水吗?家里还有烧柴吗?给猪宝宝喂食了么?那时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下课后写完作业,放学后立马回家,放下书包就去检柴,割猪草挑水,然后做饭炒菜…等父亲回家。看着家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然后听母亲在祖母面前呼唤我的乳名,夸我说:我们的长伢好勤快,难怪老师和亲戚都喜欢她。我知道,这是母亲在鼓励我!也是在教我的小弟小妹,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六)
母亲很慈祥,就像一缕春风,一抹阳光,呵护儿女成长,等待鲜花开放。记得一天早饭后,瓢泼大雨倾盆而作,大弟芳林抢先拿走了家里唯一的雨具斗笠,母亲看我急得猫跳,就解下腰上系的染红的家织围腰巾,让我顶着去上学,我怕同学笑我“新姑娘,咚咚锵,拉包屎敲麻糖”…,于是死活不肯要,“不要就不读书了”!父亲的这七个字如五雷轰顶,我想都没想,扯下腰国巾就冲进了大雨之中,等我跑到学校,一身水淋淋的,比落汤鸡不知要惨多少倍,我是又抓头挠耳,又拧裤腿又拍打袖子上的雨水,不敢正眼看同学。正在我忙乎的时候,一把崭新的油纸雨伞放到了我的桌子上,我抬起头来,看到了母亲怜爱的愠怒。母亲从怀里掏出几件干衣,让我在刘耀宗老师的办公室里换下,又提起几件水淋淋的衣服,跨出校门,而后慢慢地消失在大雨的尽头…
母亲的慈爱,像汩汩暖流,阵阵春风,一次次温润着我的身心。但母亲也有严厉的时候。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放学挑完一缸水后,母亲要我跪下,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只见她一遍又一遍问我,你书包里哪么会多了一盒水彩笔呢,偷的哪个的,不说出来,看我不抽死你!听到母亲厉声的呵斥,我语塞了。说是打架王刘金彪跟我同座,老师让我帮他加入了少先队,他送我一盒水彩笔以示谢意,母亲肯定不相信,就是信了,她一定会骂我丁点大就跟男孩子玩,可能还是要挨一顿打,我只好什么都不说。老爸气得直哼哼,拿起地上的竹条(削完竹签的竹稍),使劲抽我的腿,腿上起了一条条青筋,我还是一声不吭。祖母知道后叫来我的同座,帮我“沉冤昭雪”,并把母亲和父亲狠狠地数落了一通。这虽是个误会,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插曲,但足见母亲恨之愈切爱之愈深。
(七)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有享过什么清福。在三年困难时期,哪怕是野芹藜蒿灰灰莱,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无奈,大弟二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每餐三两的稀糊糊虽是瘦弱的母亲梦寐以求的美食,可她得腾出来省出来喂饱两个弟弟。
记得六一年,我因在学校风吹雨淋忍饥挨饿,得了闭经痨,姨妈在注滋口跑上跑下找朋友帮我弄了个药药方子,赊了两斤猪肉,买了二两红花,让我拿回家请母亲掺杂几斤糯米做成红花肉未甜酒丝,然后每天喝一点,可等我礼拜六回家时,母亲敲着瓷盆对我说:长伢,我尝都舍不得尝,芳林就帮你搞得只剩这一点点了…
母亲就是这样,稍微好一点的东西都要留给她的孩子孙子。每每过年过节,她装做厨娘已经先吃饱的样子,把父亲捞的鱼虾都往弟妹和我的孩子碗里夹。还一口一声多吃点,长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给自己挑上一筷子,也从来没见她啍哼唧唧过。她和父亲总是默默望着孩子们享用,剩下的在清洗碗筷时随便囫囵一下,就算是又对付了一歺。每当我想起母亲背地里喝残汤剩水的背影,我的心就会针锥样的痛。儿女都是她心尖上的肉啊,牵牵绊绊,看在眼里,怎么能不痛在心头呢!
(八)
还记得有一天傍晚,我突然发起高烧来,我生病了,母亲在我身边整整守了一个通宵,直到老爸从南獄庙求符回家,母亲又赶紧给我熬汤煎药,看着我喝完汤药转危为安,母亲才破涕为笑,那是只有慈母才有的笑啊。
……
一九九八年,她过生日,我给她送去马海毛呢子大衣,转身回厂,母亲依依不舍。零八年夏,她的脚被开水烫伤,痛得直打哆嗦,脚背肿得像发酵的馒头,看见去接她来岳治疗的我和我的老伴,像遇救星般不停嗫嚅,我的心好疼好疼。老伴背上背下背进背出,我一次次帮她敷药擦洗,一段时日后,烫伤痊瘉,能够快步行走后,她又想起了小弟,坚持要回家。临走时对我们说:“儿啊,在你这里真好,管吃管往管洗澡,你爸长瘤子开刀,你一个人担,我子宫下垂你到处帮我觅药方,还到卫生所开证明,让我到生产队食堂里帮忙做点轻松事,这次脚烫伤了,你又包疗好,一分钱都不要,我跟你说,多的我冒得,箱子里还有几千块钱,是你们把(给)的。文辉把的让珍香存到了银行。到五毛子(我的老五)结婚时,就叫她们拿两千块给你,就像你帮我买的戒子文辉(小妹)给我买的耳环,我都要还给你还给文辉一样,那两千块钱不多,就算是我们俩老给外孙的一点意念,其余的给文辉”…
在送她老人家出门时,母亲又当着珍香(大妹)的面,重提此事,还说了一些感激仁枢(我老公)的话。“一个女婿半个儿呢,说这些做么子啰”!为了不让老妈寒心,我极力安慰她。“儿啊,爸妈都是过来人,家底薄,什么也没留给你,想起来好伤心的”…“那就不要想了,您好好的多活几年就行”…
告别了母亲,当我走出百步之后再回头看时,母亲仍没坐下,直直地站着,双手扶着车窗望着我。那时已过八月十五。秋正凉,风儿撩着母亲的满头银发,一种不可名状的潇瑟和孤寂向我袭来。
仿佛母亲就站在公路上,站在健身器旁。一身暗花短袖衣点缀在一幢幢白色的楼房之中,孤零零的,望着路的尽头,是期盼着她下一次的归来。还是在作最后的吻别,我说不清道不明。只觉得她的背影好长好长。背影裹着孤独,裹着期盼,裹着挂念。此时,一种无名的悲哀再次袭上心头,我为无法让母亲宽慰而掩面痛哭……
(九)
二零一零年十月,我们回良心堡看望母亲,母亲憔悴了许多,说忘了小妹带她去广州,忘了我们和她一表去南湖广场看太极表演,忘了我们怎么教她写字怎么教她打麻将,只记得有人把她箱子里的钱拿到银行存了,她一改往日的风风火火,有些站立不稳,语无伦次。我看见母亲有气无力地瘫坐在矮凳上,饭菜洒落一地。我慌了神,忙过去抱起母亲…
常年累月操劳辛辛苦苦一辈子的母亲从来都没有闲过,即使到了八十五六,仍然和大妹一起种菜,一起做饭一起洗衣,身子骨非常硬朗,看到我们在接她来岳阳的车上呕吐晕车,她乐呵呵地说,我冒得事,活了八十多岁,我不晓得哪里疼哪里不舒服… 我们跟她做九十大寿时,她还跟从湖北过来的侄儿侄女说说笑笑,一起进歺,一起照相。
她老人家说得一点不假。哪怕是二零零三年父亲先她而去,她瘦弱的身躯仍然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宽阔的脊背扛起了整个家,疲惫的眼神,龟裂的双手,满头的白发便是她老人家为儿女劳心劳力的最好的佐证。
岁月在母亲脸上刻上了深深的痕迹,灯光下,晃来晃去的是母亲瘦削的身影。从不会头痛脑热,从不拍风侵雨蚀的母亲,这次却突然中风了,看着她渐渐累弯的脊背,我的心里陡然升起一种无望的酸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惟有以爱和孝顺来回报。
儿女大学毕业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拿给母亲
儿女结婚了。第一个要报告的是母亲
母亲生病住院了,第一个知道的是儿孙,第一个前往看望的还是儿孙
涨大水了,房子倒了,闹冰灾了,第一个前往救助慰问遮风挡雨的依然还是我和我的儿孙
中风不到两个月,我先后两次从岳阳跑到良心堡,因为儿子买房先后欠款八十多万,因为外孙女在岳阳一中要陪读,我无法抽身,也不好将母亲接到岳阳,只能挤国庆假期让女儿开车前往探望。
…我终于看到母亲了,她正伸长脖子眯着老眼张望,一听到有人说:“你大姑儿和外孙姑娘外孙女婿都来看你了”!母亲立即从床上坐起来,“妈,我们来晚了”,鼻子一酸,眼泪就滴到了母亲的脸上。
“儿啊,你回来了……”母亲哽咽着。
还没等我们一家坐下,母亲就招呼小弟跑前跑后,端茶倒水。我看得很清楚,母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与慈祥。我招呼母亲:“妈,我们都带了茶水。 其实,母亲已经很累了,只是为了酿造一个团聚的氛围,硬要小弟把我们带去的水果礼品摆放在桌子上。
(十)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为人父母,在子女面前,总会像小孩得到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似的,表现出一种兴高采烈抑或是拘谨和小心翼翼的模样,又仿佛是顺从卑躬的羔羊…等你眉开眼笑了,她才会开怀大笑。
这种近似“献媚邀宠”的境况令我生发出一种隐隐的负罪感。我为这次未能侍候母亲陪伴母亲而感到深深的忏悔…
《朗读者》里有一句话:“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了用各种理由远离身边的爱来回馈父母。”
仿佛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甚至无法超越的。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反倒成了一种“索取”,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一种“奢望”。总要掺杂一些水份,附上几份托词。很少有孩子义无反顾,像父母当年抚养孩子一样全心全意去照顾去呵护年迈的父母。
我想,也许这是因为长大以后,孩子也成了父母,他们的目光总是在孩子身上转来转去,忘了回过头去,看看那束永远伴随着、凝视着自己背影的那种倾注了无限深情的目光。
(十一)
母亲喜团聚,母亲也最怕离别。
腊月十四,是母亲的生日,我带着女儿女婿前往祝寿,带去了药品、纸垫、治疗仪…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寿期一过,我们又回了岳阳。记得临走时,平时爱跟我唠叨的母亲突然一声不吭了,只见她一手摁着床板,一手掀开被子,好像要站起来挽留我们,又好像是要我们带她来岳阳。
我对母亲说,妈,您好好听话,按时吃药,快点好起来,等过年时或者慧慧考上大学后,我们就来接您
母亲抹了抹眼圈:“不要等到过年啊,不要等到慧慧上大学啊……”
不知道为什么,听完那句话,我的鼻尖又酸了。
临行时,母亲更是依依不舍,眼里饱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许是她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她的儿孙了,我理解母亲的心情。在母亲那深陷的眸子里,泪水里裹着的依旧是那份热切的期待,还有那份团聚的憧憬……
子欲养,亲不待。没想到,一语成谶。当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母亲双鬓上的银丝和岁月刻下的那些皱纹,都意味着什么,当我转身离开的那一霎间,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母亲在世的那些年,每一个春节的来临,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回到母亲身边,无论多累多苦,我们总要接他来岳阳过年。母亲在,家在,团聚也就在。
母亲是一种岁月。母亲是一种情怀。母亲的每一缕白发,每一道皱纹里,都镌刻着光阴的无情,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母亲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成了构成母爱这篇巨著的生动的细节…
母亲是一种岁月。母亲也是一部言情小说,她链接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凝聚了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骨肉深情,母亲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她诠释了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包容互爱和爱大于天深如海,演绎了母爱如潮水如星火如葳蕤繁祉
岁月如歌,母爱无限。愿母亲天上喜乐!九泉吉祥!
2010年12月31日于母亲灵柩前成文
2022年4月26日作于母亲节前夕制美篇
借红雨的天籁之音,把女儿女婿思念母亲的眷眷之心献给您,如果人生还有来世,请您再做我们的母亲。
夜幕
又一次降临
脑海里浮现你的身影
看着夜空的繁星
不知道哪一颗
才是你的眼睛
啊母亲 亲爱的母亲
你与孩儿心连心
梦里都是你的白发
思念你的心
一刻也没有停
......
闭上
眼睛去聆听
耳朵边回旋你的声音
还记得离家的情景
那可是流着泪
送别的母亲
啊母亲 亲爱的母亲
你为孩儿操碎了心
含辛茹苦把我养大
这辈子报答不了
报答不了你的恩情
作者简介
叶长香,笔名红叶,湖南岳阳人。中学教师,中国诗人。中国诗联、 中石化(长炼)诗联会员,北美北斗文学社编委。有诗歌散文(892篇)散见于《中国诗歌网》《中国诗刊》《北美北斗文学》等。2024年6月出版《叶长香诗文集》(1-3卷)。
(图文供稿:叶长香)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