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夜晚
文/袁福珍
诵/雪花飞舞
母亲,离我很远很远,
母亲节的这个夜,月很亮很暖,
银光闪闪;
这是属于母亲的夜啊,
属于我生命的不夜天,
照得花木芳香,牡丹盛开——
记得她在灯下纳鞋底,穿针引线,
书包密密的针线,笔尖也不会戳穿;
她踏着缝纫机,赶做新衣服准备过年——
她在夜里捣豆馅,擀苏子面,
好吃的粘豆包金灿灿;
她在夜晚搅拌榆树钱荠菜油索子的馅,
可口的玉米面菜团一盖帘儿,
给我和哥哥当上学的午饭改善;
她从不精心打扮,却梳洗利索,
浓眉大眼,短发精神,亮眼好看;
她个子不高不矮不胖不痩,完美身材,
说话干脆,干活利落,走路飞快;
她善良助人,正直真挚友爱,
赢得邻里老少的尊敬和爱戴!
帮助看家带孩子,串换柴米油盐,
缝补翻改做新衣,她干到半夜,
直到把缝纫机的针折坏,
换下光溜溜的一个个空线团……
她勤劳智慧,锅里炸的鱼酱,
饺子和菜团子,发出阵阵香甜;
她不是艺术家,可做的布拉吉盖过时尚的老苏联;
她不是美食家,
小鱼麦穗型的饺子直往水里钻;
她的饺子饼,像天上的月儿一样圆,
四周的齿轮紧紧咬住,
像一颗颗心紧紧相连……
她老了,
戴上老花镜在灯下有些心烦,
一个劲嘟囔“老了老了,真是完蛋”,
“引不上针,做不了饭”;
腰腿的老毛病,让她步履蹒跚,
八十多岁还不服老,常常发出一声声惋惜遗憾和长叹……
她老了,忆起光荣的历史和从前:
做军鞋,担粮食,吟诵“我是一个炊事员”
不怕牺牲上前线;
她的一生,时时展现共产党人的风骨神采:
教育子女为国为民,遵纪守法,担当作为
千万不要踩红线;
教育家人生活勤俭,工作奋进,善良有爱
生活一定比蜜甜!
她老了,留下遗言:
千万不要铺张浪费,后事从简!
最好安放在伊通河畔,
让生命延续,让伊通河的清波荡漾,
两岸的鲜花永远盛开;
哪怕是冬雪冰河,也是故土情怀!
让那一轮明月,永照心田——
今晚的月,很圆很圆……
满满的离情,满满的思念;
满满的心酸,满满的依恋!
血脉的那根线,从夜月开始延长,
到了窗前,到了河边…

作者:袁福珍,1962年生,长春市人。自小热爱文学。原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宣传中心主任兼《吉林党校报》主编(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关东兰亭书画会副会长兼关东兰亭诗社社长,长春市老年文友会副秘书长,长春市朝阳区作协常务理事,省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在《学习强国》《吉林日报》《春风文艺》《夕阳红》《中华周刊》《新长征》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理论文章百余篇。2018年5月个人抗疫空中诗会,开个人诗会先河。2020年3月组织策划朝阳区迎接春天抗疫网络诗会,影响较大。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人员,热爱朗诵,热爱生活,用心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