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学 森 传
——中华民族永远向上的精神脊梁
池国芳
1911年12月11日,上海石库门弄堂里传来清亮的啼哭声。钱家宅院天井中,一株腊梅正在料峭寒风中舒展花苞。父亲钱均夫望着襁褓中的婴孩,将《墨子》典籍轻轻放在婴孩枕边——这个被寄予"学而优则仕"厚望的男孩,终将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兼爱非攻"的深意。
一、少年问天
钱家书房里,六岁的钱学森踮着脚尖取下《天工开物》,泛黄的书页间,明朝万户飞天的木刻插图让他瞳孔发亮。十五岁考入交通大学时,他在日记本上画满飞行器草图,连宿舍窗台都摆着自制的竹蜻蜓。1935年远渡重洋的邮轮上,这个揣着庚子赔款奖学金的青年,在甲板上凝视太平洋的波涛,把"科学救国"四个字刻进海风。
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见证了他彻夜演算的身影,加州理工的实验室里,他独创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如惊雷划破空气动力学界的天空。冯·卡门曾打趣:"这个中国学生解方程的速度,比我的咖啡凉得还快。"1943年,他执笔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悄然为二十年后东方大地的春雷埋下火种。
二、金鳞破浪
1950年太平洋的波涛汹涌如铁幕,美国海关扣押的行李箱里,整整八百公斤手稿在黑暗中沉默。洛杉矶郊外的特米诺岛监狱,铁窗切割着南加州的阳光,他却在囚室墙壁上演算公式,把美国当局的审讯记录纸背面当作草稿纸。五年软禁岁月,他在后院建起"家庭实验室",用咖啡罐制作微型风洞,女儿的钱包链条成了实验数据记录器。
1955年秋,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轮穿越晨雾驶入天津港。钱学森踏上甲板时,大衣口袋里还装着临行前夜写就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周恩来总理握着他的手说:"学森同志,这是你新的护照。"泛黄纸页上,新中国的印章映着渤海初升的朝阳。
三、铸剑苍穹
北京西郊的野地里,钱学森带着从全国遴选的三百名大学生,在菜窖改建的实验室里开启"1059工程"。1956年深冬,他裹着军大衣站在酒泉基地,看着第一枚仿制导弹在风雪中竖起。当1960年"东风一号"划破戈壁长空时,他悄悄抹去眼角的冰晶——那是罗布泊的雪,亦是游子的泪。
在青海金银滩的暗夜里,他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原子弹数据;在四川深山的风洞群中,他独创的"系统工程论"让"两弹结合"从神话变为现实。1970年4月24日,当《东方红》乐曲从寰宇传来时,这位花甲老人仰望星空,想起上海老宅天井里那株凌寒独放的腊梅。
四、星河作碑
2009年深秋,九十八岁的钱学森在病榻上仍念叨着"太空电梯"构想。窗外的银杏叶纷飞如蝶,恍若当年麻省理工图书馆飘落的演算纸。他走后,人们发现书房抽屉里整整齐齐码着四十年间主动退还的稿费单,总额足够买下整栋上海老宅。
如今,"钱学森星"永恒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每当"长征"火箭托举"神舟"刺破苍穹,尾焰中依稀可见那个在石库门天井仰望星空的少年身影。他以毕生心血铸就的不仅是镇国重器,更是中华民族永远向上的精神脊梁——这脊梁,比导弹更锐利,比星辰更永恒。
传后语:我在基层,传递文明。民眼望星,星耀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