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光 亚 传
——铸剑为盾,化剑为犁
池国芳
朱光亚,一个在国际行星群里永放光芒的名字。
第一章:赤子初啼,烽火少年
1924年12月25日,湖北宜昌的一户职员家庭迎来了一个啼声清亮的男婴,父亲朱懋功为他取名“光亚”,寓意“光耀华夏”。幼年的朱光亚随家人迁居汉口,在租界的教会学校中接受西式启蒙。1938年,战火席卷武汉,14岁的他被迫与兄长辗转重庆,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在沙坪坝的校园里,他白天啃着掺沙的“八宝饭”,夜晚借着油灯苦读物理课本,魏荣爵老师的课堂点燃了他对自然科学的痴迷。少年朱光亚的作业本上,英文行文如印刷般工整,数学考卷“连标点符号都找不着错”,严谨与天赋已初露锋芒。
第二章:西南星火,留洋淬剑
1942年,朱光亚以插班生身份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昆明的茅草校舍里,他师从叶企孙、吴大猷等大师,与杨振宁、李政道同窗砥砺。教授们衣衫破旧却目光如炬,朱光亚在笔记中写道:“物理是探索真理的钥匙,更是救国图存的利器。”1946年,国民政府选派吴大猷、华罗庚赴美考察原子弹技术,22岁的朱光亚作为助手同行。然而,美国严防技术外泄,考察团被迫解散。他转身考入密歇根大学,四年间以全A成绩斩获博士学位,论文登上《物理评论》,成为核物理前沿的东方新星。
第三章:丹心归国,铸剑苍穹
1950年春,朱光亚放弃美国优渥待遇,携一纸《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登船归国。信中字字铿锵:“祖国在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召唤!”回国仅四日,他便站上北大讲台,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彼时朝鲜战火未熄,他在板门店目睹美军核讹诈的傲慢,暗自发誓:“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争气弹’!”
1959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执掌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帅印。他在青海戈壁的帐篷里,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推演数据,带领团队完成《原子弹装置科研计划纲要》。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他蜷缩在撤离的吉普车中潸然泪下。当晚,素来克制的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醉倒——这杯酒里,盛着二十年磨一剑的炽热。
第四章:盾铸九霄,智守和平
原子弹的成功仅是起点。朱光亚马不停蹄地主持氢弹原理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国氢弹空投试验震惊世界。面对美苏《部分禁核试条约》的围堵,他力主“以地下试验破局”,在新疆马兰基地的深山中,指挥完成首次平洞核试验。当西方惊呼“中国核技术锁进地下”时,他淡然一笑:“核盾不为称霸,只为不让同胞再受欺凌。”
80年代,他推动核能民用,踏勘秦山核电站选址;90年代,他主导“863计划”,为载人航天埋下伏笔。面对荣誉,他总将功劳归于集体,甚至将“两弹一星”奖章锁进抽屉,直到1999年解密前,世人方知这位“最后亮相的元勋”。
第五章:星耀寰宇,魂系山河
2011年2月26日,87岁的朱光亚在春雪中长眠。家人遵其遗愿,将部分骨灰撒向马兰——那片他奋战半生的戈壁。同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10388号星辰命名为“朱光亚星”。夜空中,这颗星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遥相辉映,仿佛诉说着一个真理:最硬的盾,从不是冰冷的铁,而是科学家以热血熔铸的忠诚。
朱光亚用一生诠释了“核”的双重使命: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他铸剑为盾,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挺直脊梁;他化剑为犁,用秦山核电站点亮万家灯火。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言:“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今日,当东风导弹巡天、嫦娥探月凌霄时,我们仍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响——那是朱光亚们用智慧与脊梁,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坠落的星辰。
传后语:我在基层,传递文明。民眼望星,星耀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