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
心里装着群众,凡事依靠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有无穷的办法和力量——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
文/池朝兴
2025年4月30日
在中国政治生活的广阔图景中,基层人大代表的角色,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了重视。正是这些扎根于群众之中的代表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广州天河区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基层民主实践的生动样本。这里没有宏大的政治叙事,有的只是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切实解决;这里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六个一"工作模式这样具体的制度创新。石牌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人大代表真正心里装着群众,凡事依靠群众时,就能激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联系机制。在传统的代表工作中,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往往是临时性、节日性的,而石牌街道创新性地建立了“平时+夜间+周末+云接访”的全时段接访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群众随时能够找到代表。这种机制创新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真正从群众需求出发的务实之举。上班族可以利用夜间或周末反映问题,年轻人可以通过“云接访”便捷地表达诉求,这种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背后,是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把握。更为可贵的是,联络站建立了从收集、整理、建账到督办、反馈的完整闭环,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2022年以来推动解决群众诉求的成绩单,正是这套机制有效运行的最好证明。
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上,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社区治理中的“硬骨头”问题往往因牵涉多方利益而久拖不决,但联络站的代表们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难题。石牌东路二街10号加装电梯问题拖延8年,天润路东段断头路问题困扰群众12年,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考验的是代表的担当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络站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找准症结、专题议事、跟踪督办,最终啃下了这些“硬骨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20个无物业管理小区成立物管会的过程中,代表们不仅是简单的呼吁者,更是《广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的监督者,这种将具体问题解决与法规落实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法治思维。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同样展现了不俗的作为。定期举办的“人大代表大讲堂”和IT+金融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代表履职提供了新平台,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联络站的推动下,石牌商会会员企业从12家发展到170家。这一数字背后,是代表们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持续关注和推动。民营企业家代表发表的《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更是将个体发展诉求转化为行业共同行动,体现了人大代表在凝聚社会共识方面的独特作用。
石牌街道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在这里,民主体现在老旧小区改造的一砖一瓦中,体现在断头路打通的一锹一土里,体现在商会企业数量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上。这种民主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注重实质的效果;不满足于暂时的解决,而致力于制度的完善。联络站的29名各级人大代表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河区数量第一的代表团队,正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石牌街道人大工委及其联络站,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推动解决穗园东街非机动车堵占人行通道问题案例,被央视新闻以《有事好商量|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专题报道,单日点击量破百万,并获评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职优秀案例。石牌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民主的活力来自于对群众需求的真切回应,来自于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来自于持续创新的制度设计。当每一位代表都能真正做到“亮身份、作承诺、见行动”,当每一个联络站都能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问题的“终点站”,中国式民主就会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石牌街道的经验证明,心里装着群众,凡事依靠群众,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就是中国基层民主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