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舟自横渡
被追杀的鹿逃到今天
仍未逃出皇家禁苑
廷宴上的颂歌
炙烤着铜釜里的鹿肉
感谢赵高
救下一匹永生的驽马
吴仲友读诗:
这首诗《历史》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祥瑞或权力的象征,这里可能代表被压迫、被追逐的弱者或历史的真相。鹿“逃到今天仍未逃出皇家禁苑”,暗示历史的循环性和压迫的延续性,即使时间流逝,权力结构依然禁锢着真相或自由。
而 “皇家禁苑”象征权力的牢笼或历史的桎梏,暗示历史始终被权力所操控,无法真正逃脱。
“廷宴上的颂歌”则描绘了权力中心的虚伪和粉饰太平的场景,颂歌可能是对统治者的阿谀奉承,掩盖了背后的残酷。 “铜釜里的鹿肉”滋滋作响,鹿被烹煮的命运或被压迫者被权力吞噬、利用,成为享乐的工具将历史的真相推到正大光明的金匾之下。
赵高作为秦朝权臣的巅峰,以指鹿为马的善政将暴秦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直至今日,仍有人试图考证出那头鹿的来龙去脉,被他救下的鹿究竟是什么鹿?但权力的颠倒黑白和历史的毋庸置疑谁能篡改?“驽马”本指劣马,这里“永生的驽马”只不过是权力残暴如驽马也已经成为图腾得以长久流传,而赤裸裸的真相根本无需掩盖。
诗歌通过“鹿”的命运,揭示历史中权力对弱者的压迫从未停止,即使时代变迁,压迫的本质依然如故。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它的循环与压迫永无止境。
可悲的是,权力的虚伪与暴力即便通过“廷宴上的颂歌”与“铜釜里的鹿肉”形成的鲜明对比来批判权力用华丽的外衣掩盖暴力与剥削,亦如挡车的螳臂。呜呼! 历史的荒诞一旦被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演绎——牌坊永存——它不再是讽刺历史常被权力者随意改写,真相被作恶者扭曲——谁也无法逃脱这“永生”的桎梏。
语言凝练,意象密集,短短二节包含多重象征,耐人寻味。结构上,前一节写“鹿”的困境,后一节转向权力的荒诞,形成从受害者到施暴者的视角转换,增强批判力度。
诗歌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悲悯色彩,既对历史的残酷感到无奈,又对权力的虚伪表达愤懑。“感谢赵高”一句尤为尖锐,表面是感谢,实则是反讽,揭露权力对历史的亵渎。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诗歌虽写历史,但“逃到今天仍未逃出皇家禁苑”暗示历史与现实的相通性,批判的矛头直指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权力压迫和真相扭曲。
毫无疑问, 《历史》是一首充满隐喻和力量的短诗,通过“鹿”“赵高”“驽马”等意象,深刻揭示了历史的循环性、权力的虚伪性以及真相被篡改的荒诞。诗人以冷峻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权力的批判,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