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年货
文/洪年松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大集体,在生产队里干活,到年底结算工分。谁家挣的工分多,分的粮食就多,分的工钱也多,过年还能过得好一些。谁家孩子多,大人挣的工分少,到年底一算,分不了多少钱粮,过年可就惨了。
我家人口多,三个大人五个孩子,父母俩人在队里干活,奶奶岁数大了,干不了活,在家照看孩子。那一年年底,只分了几十斤细粮,一百多斤粗粮,几十块钱,只因孩子们多,平时借队里粮食救急,年底一折扣,所剩无几。母亲把麦子磨成面,蒸点白馍,算是过年。父亲上街割点肉,简单置办点年货,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在我家里,奶奶是个做菜巧手,啥饭啥菜都会做。到大年三十,奶奶开始炸果子,炸丸子,黄灿灿的,香喷喷的,一家人都爱吃。那时候穷,没啥好东西,炸丸子就是把红白萝卜切碎,拌点面,放点调料,盘成小圆球,放油锅里一炸,黄脆脆的真叫那个香。炸果子就是把白面和好,在案板上再擀成面片,叠几层再切开,最后套住交辫一下就好了,炸成后又焦又黄又脆,非常好吃。
时至今日,我家条件好了,街上各种油炸食品都有卖的,平时都买些回家吃。奶奶不在了,父母也下世了,只剩下我们小辈人了。当年的孩子,现在都各自成家,儿孙满堂了。每到过年的时候,非常想念奶奶炸的年货,又黄又脆,多好吃,自已也试着做点,但也做不出奶奶做的味道。
个人简介
洪年松,一九六五年生,河南渑池县人。爱好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渑池县作协会员,渑池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会员,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渑池分会常务理事。作品发表在《华夏思归客》《顶端新闻》《梦圆医巫闾》《枫叶诗刊》《中华楹联》等网络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