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皖茶缘,百年茶商的跨山守望
孟凡秀
在济南人的茶盏里,莱芜老干烘的焦香随泉水茶汤翻涌,漫溢出一缕魂牵梦绕的“家乡味”——苦韵回甘间,尽是对故土的绵长眷恋。而这份浸润着醇厚的岁月根系,深深扎进一段跨越百年的茶业传奇里。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打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墨韵茶香。
我国地大物博,山水灵秀,茶产地星罗棋布。据说,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镇,自1825年(清道光五年)起,依托大别山主峰下的独特茶资源就已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集散地,茶香自此绵延百年。
这里的茶叶生长于山高林密、寒气中凝着雾珠的清冽山野,谷雨前后茶树才会抽芽吐绿。每当此时,来自山东、山西近百个县的茶贾便翻山越岭赶来。其中,济南莱芜任氏家族,自祖辈起数代就专注于这片山地的茶叶经营与销售,是最执着的寻茶者。

彼时的大化坪镇内,“程昌记”、“程尚记”、“义生复“、”义生永”等十几家茶行鳞次栉比。任家严守收购铁律:只收细嫩鲜叶,严控原料品质,绝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对茶叶源头的极致追寻,如同一面鲜明旗帜,在满是茶商的小镇上,成了最亮眼的标志。
热闹的大化坪镇,程氏家族世代经营着 “会宾义”茶行。他们早已熟知集天地之灵气的优质茶叶生长的山脉分布地段。恰逢谷雨时节,任家以黄铜茶秤细细称量,只收一篓篓色泽润亮的茶芽;程家则是于万千新绿中细挑慢选,剔除瑕疵,只留芽头肥壮者入篓,晨雾中两家人俯身拣茶的剪影,成了联手茶业、无需言说的默契:以原叶为信,以匠心为盟,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对极致品质的朝圣,将茶业酿成天地间最动人的和弦。
每年春天采茶季一到,任家人便携银元,赶赴大化坪镇与程家人汇合,程家以“茶山活地图”为优质茶原料精准引路,任家的真金白银当即买单。茶出山,多是肩挑、竹排运。有的茶贾进山还带有保镖,走到人烟稀少的小山路,就喊号子,声音响亮,老远则闻。号子分路号、险号两种。路号是叫人让路,险号是发现可疑之人或进入了僻静险路。镖师佩戴的武器有镖、单刀或双刀,镖是纯钢打成,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厚约三四分,用时运足气功,以掌击出。十丈远之内,大小目标能百发百中,碗粗的树一触即断,威慑力大,故保茶贾进出山的安全。
两家人每天在晨露未晞时启程,暮色四合中归返,专注于鲜叶的筛选与采购。一排排竹篓里盛满的不仅仅是肥壮的茶芽,更是两家对品质的共同执念。
那时,程家的“会宾义”茶行热火朝天。茶工们以精湛的制茶技艺为基石,摊晾、杀青、揉捻、烘焙,让颇受茶客们喜爱的“小火茶”在袅袅茶香中绽放光华,声誉日盛;任家的销售生意亦如春日新芽节节升高,成为了远近茶客心中的茶品首选。
茶香涅槃苦中藏
早期的小火茶皆以重量为二斤装的竹编盒进行封装。任家人在长途批量运输时,因水路交错、舟车辗转,即便小心保护,包装破损仍时有发生,茶叶损耗颇多。而茶客们在超越传统的茶道与茶艺中,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对茶品提出更高要求。成本压力的攀升,如巨石压肩,任家茶业营销一度举步维艰。为突破困境,两家人经过商量决定:由“小火茶”改制成当时正在盛行的“汽茶”。

那时,制作汽茶的工序非常复杂,茶工们需要先精选焙好的茶,倒入汽具内放在开水锅上将干茶熏绵软,让叶片韧性增强,以保持茶形不变不碎,然后趁软装篓。原来的二斤竹编盒封装,改用耐磨抗压的十斤板篓包装,再摆放大炕上用一整天时间烈火烘干,使水汽排尽。下炕后,外面蒙上防潮的笋叶把篓包好,这叫包花篓。这种制法确保气泡量适中、茶汤口感稳定,深受销区茶客们的欢迎。任家的汽茶又一度风靡市场,甚至供不应求。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阻断导致茶叶积压,部分茶叶发生霉变。绝境中,茶工们改良制茶工艺,摒弃繁琐的汽熏工序,仅凭手掌心精准把控,将竹匾里四斤半的鲜茶发酵烘焙,叶中茶多酚经氧化反应,当遇到高温,茶条就发出轻柔的噼啪声,如《天鹅湖》小精灵跳跃般清脆短促——最终做成了一斤褐色的干茶条。用开水冲泡后,茶杯里浮起一层白沫,茶汤变成琥珀色,浓浓的炭火香味慢慢飘出来。急切地喝上一口,茶汤滑入喉间,像把整个春天的温柔含在了舌尖,醇厚浓郁,最关键的是回味时还有明显的甘甜,味道在咂摸中丰富又持久。这时候,品茶人的眉梢、眼角全是陶醉又满足!这种带着老火香的干烘茶,就这样在驯服中诞生了。
寻常茶叶泡三道便寡淡,干烘茶却能在沸水里冲泡五六次仍有余味。头泡醇厚浓烈,二三泡老火香悠扬,四五泡回甘清冽,即便到第六泡,茶汤仍留淡淡炭火余韵。它带着茶人破局求生的智慧,很快成为市场新宠。
在那个年代,茶叶的运输从大化坪经淠河,水路转运至蚌埠,再换骡队北上莱芜,每一趟运输历时近一个月。任家人历尽艰辛,汗水渗进运回来的每片茶叶的纹路里,茶梗上似乎还飘着大别山脉的云雾呢!
薪火相传续新篇
在民间,干烘茶也被称为黄大茶,但习惯地叫法就是“莱芜老干烘”。这个名字成了时光里抹不去、离不开的舌尖温情。
解放后,程家的会宾义茶行因公私合营,暂别江湖,停办长达三十四载。但大化坪山的云雾、炒茶灶的星火,早已深深烙印在任、程两家的血脉里,化作挥之不去的念想。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那片土地,程家的大爷在那边握着听筒喊出那句:“任家老伙计,上茶山看茶去啊”时,电话线两端的呼吸都浸满了茶韵的芬芳。时隔几日,程家老人和村里供销社的书记一起来到莱芜。他们叩开任家木门,八仙桌上的陶瓷杯还未续满茶水,程家老人便直奔主题:“会宾义茶行重启,少不得你们任家这杆秤。”

刚开始那会儿,程家启动资金严重不足,年逾六旬的任家老爷子得到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踩着自行车跑遍街巷筹得资金,还将家中攒了半辈的积蓄一起通过邮局全部兑成电汇单上的数字,当邮局窗口递出回执时,老人指尖摩挲着收款方:“会宾义茶行”,满怀的希望如同破土的春芽在心中悄然萌生。
春天到了,新叶在暖风中舒展着腰肢,茶农们背着竹篓,指尖在带露的茶树上灵巧翻飞,莱芜任家人再赴大化坪,与程家又续茶缘。程家守着“看茶、做茶”的老手艺,任家延续“宁缺毋滥”的选茶标准,老灶膛重新燃起青烟。茶工们从鲜叶摊晾到焙火翻拌,每一道工序都复刻着品质的坚守与本真,正是:“人没变,茶更好 “!这老交情,比茶还耐泡。

2014年,莱芜任家第六代传人任维勇正当中年,他握紧了薪火传承的接力棒,在当地创立“赢祥”品牌,成立济南市莱芜赢祥茶业有限公司。莱芜城南的城中村改造,任家祖辈的老宅正巧赶上拆迁,搬运物品时,有本蛰伏在旧时光里的记录本,被任维勇在一摞泛黄的茶事旧物中偶然翻出。浸洇茶渍的账本里,铅笔字迹仍清晰记录着祖辈与程家共赴茶山的斤两春秋。他轻轻摩挲着账本,细嗅间竟有焦香若隐若现,像极了老干烘入杯时,那缕漫过的香气,心中霍然开朗。
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偶然的因缘际会。它是你指尖的温度与我掌心的老茧,在同一方盖碗里煨出同脉汤;是根系岩层深扎的倔强,将时光的厚重酿成温润底气;是刻进血脉的从容步态,在风雨里站成永不倾斜的碑铭。如今,这盏老干烘虽非金贵,却稳坐在茶人案头。
来吧:
共举金瓯祝赢祥,茶香郁郁岁华长。
日日门庭迎远客,香飘万里韵恒昌。
(2025年5月12日稿)

作者简介:
姓名:孟凡秀 网名:幽兰茶心,现居济南。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作品多见于《山东文学》《山东电业》《中国电力报》《中国核工业报》《山东电力报》,以及《铁军的风采》《电建之光》等刊物和多部合集之中。以笔为马,驰骋在文学天地。2024年,荣获《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奖” 。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