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生中都在寻找方向,渴望被认可,渴望被别人理解,也渴望成为那个“值得”的人,值得被爱、值得被尊重、值得被关注和信任。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就走偏了,甚至还浑然不觉。我们活着活着,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早就不是自己了,而是活成了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活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活成老师眼中的“乖学生”、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却唯独,不再是那个原本的自己。
尤其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引导甚至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制度化、习惯化的常态。我们从小到大,我们被无处不在的声音包围:“听话才是好孩子”“懂事就要学会牺牲”“要向那个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学习”。这听起来似乎没错,但仔细想想,这些话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人性的规训,是对自我的压抑,是一种系统性的“奴化教育”。我们一直被教导要顾全大局、要放下小我、要无私奉献,可是却从来没人教我们该如何爱自己、认识自己、坚持做自己。
我们绝大多数人这一生都在努力的要爱这个、爱那个,却很少有机会真正学会先去爱自己。我们总是要顾及这个人的情绪、那个场合的体面,却一次又一次地忘了顾及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不是担当,也不是责任,而是一种病,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毒素。它毒害的是我们自己,也会通过代际关系,继续毒害我们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所以我们几千年以来灾难一直在重复发生在每代人身上。
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照顾、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的人,是无法真正去爱别人的。他所给出的爱,往往是索取,是压抑,是情绪的投射,而不是自由和平等的连接,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说的就是我自己本身。一个失去自我认知和情感边界的人,活得再体面,那也不是“人”,而是工具,一件被社会期待塑造成型、随时可以替换和牺牲的工具。
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思考”就显得尤为稀缺。一个不思考的人,是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们只能跟着舆论走、跟着大众走、跟着“权威”走,所以变的随波逐流。人们会认为“别人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觉得”,他会把别人的标准当成真理,把别人的成功当成模板,把别人的意见当成方向。久而久之,他会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熟悉的图景:人们从小就被鼓励去比较、去模仿、去迎合。他们拼命学习别人所谓的“成功经验”,模仿那些看起来光鲜的人,羡慕那些站在高处的人,幻想有一天也能成为他们。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从你我开始崇拜别人的那一刻起,你我就已经开始慢慢地迷失了自己。
崇拜是一把无形的刀,它悄无声息地割断了我与自己内在之间的联系。它让自己不再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而是不断地问:“我该像谁?我要怎么才能更像他?”这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会把我一点点地磨平、磨光、磨没。我越努力变成别人,越远离了那个独特、真实、完整的自己。
我们当然可以有榜样,但榜样不是模板,更不是神像。榜样的意义,是点燃我们内在的力量,是启发我们看见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让我们放弃自我、一味模仿。就像太阳可以照亮你,但你不必成为太阳。你可以是月亮、是星星,哪怕是一盏小小的灯火,也有它在夜里发光发热的独特价值。你是谁,并不在于你像谁,而在于你是否忠于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各自经历的成长环境、情感经历、性格养成、能力天赋,都是他人无法复制的。这种独特性,正是你我所存在的意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成为任何一个“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我自己。
而“做自己”,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艰难的修行之一。它要求我们有定力,不被掌声左右,有勇气,面对孤独和误解;有清醒,不被潮流和流量吞没。我们要学会承受“与众不同”带来的排斥和质疑,要学会在周围人都在迎合时,我们仍然选择坚守。因为只有真正做自己,才不会违心,才不会空虚,才不会哪天突然在镜子里看着自己说:“我到底是谁?”
所以,别再去崇拜谁了,也别再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像他那样优秀”。真正重要的是: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活成自己,并不意味着自己必须完美,而是意味着自己忠于内心。不意味着自己必须强大,而是自己始终清醒。不意味着自己高人一等,而是我愿意踏实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上。这就已经足够。
愿你我不再迷失在别人的光芒里,也不再怀疑自己微弱的火光。请相信,那一束光,哪怕再微弱,也能照亮属于我自己的方向。而我们本应成为的那个样子,值得自己用一生去靠近、去坚持、去实现。这世上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变得像谁,而是成为“我”本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