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行二首
作者:学 贵
主播:月亮泉
一、一江春水•都江堰记
岷山水患苍生苦,妙构分洪处。飞沙堰上泄狂澜,更有宝瓶疏导润桑田。
先秦伟绩千秋颂,奇业何人共?李冰父子智通神,福佑川西天府至如今。
都江堰,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率众兴建,在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上,是全世界迄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岷江汹涌,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 (《益州记》)。
随团游览,看到此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用于泄洪,调节由鱼嘴而来的水流量,避免过多涌入内江。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成离堆,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因其形似瓶颈,故名。古时于瓶口岸边埋有铁桩,以标水位。
据介绍,全堰灌区,1949年仅及十二县(市)二百余万亩;今已扩大至近三十个县(市)八百余万亩。
我还游览了都江堰几处附属古迹:
——二王庙,在玉垒山麓,是纪念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创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朝敕封李冰父子为王,清时遂易今名。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朱檐飞阁,雄踞江边,气势巍峨。四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入庙顿觉清凉。
——伏龙观,在离堆北端,系一纪念性建筑。现有殿宇三重,楼阁亭台布局紧凑,后殿最高处为观澜亭,我登临亭上远眺,安澜桥、鱼嘴及西岭雪峰尽收眼底。大殿内的李冰石刻雕像,造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系1974年岁修时在江心发现。
——安澜桥,是位于鱼嘴之上的索桥。

二、减兰•游青城山
青城胜景,翠影摩天云绕岭。涧水潺潺,一路清音伴我闲。
林深啼鸟,似与游人相问好。古观嵯峨,暮鼓晨钟奏乐歌 。
青城山,在都江堰市城西南约15公里,海拔1600米。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道教建筑而成为天下名山,“青城天下幽”千百年来成为对它的赞誉。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到青城山设坛布道,留下不少传说古迹。晋唐以后山上宫观林立,极盛时多达一百余座。道教称为“第五洞天”。我从山麓至峰顶游程约五公里,石径回旋,林木蔽天,深邃宁静,我依次参观了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
——建福宫在山麓,唐称丈人观,宋改今名。陆游咏《丈人观》:“黄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崖岭划若天地分,千柱耽耽压其垠。”想见当日景况之盛。
——天师洞在山腰。相传因张道陵曾于此讲道得名。观创建于隋大业年间。观内历代石木碑刻甚多,著名的有唐玄宗诏书碑等。观前右方有古银杏一株,高数十米,枝叶扶疏,传为张道陵所植。
——上清宫在山巅,开创于晋,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山门外西侧石壁有黄云鹊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于庙后拾级数百米登达峰顶,川西平原碧波万顷,滚滚岷江,皆陈眼底。

作者:李学贵,秦皇岛市政协第八届至第十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曾任秦皇岛碣石暨徐福研究会顾问。主编《秦皇岛市政协志》、《秦皇岛市政协文选》,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人物/诗词与党史——庆党百岁百期》在京津冀头条专题连载,博得广大听众、读者青睐。2024年度,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主播: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 2023、2024年度,荣获都市头条“先进工作者” 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