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品大雅 洪范陶工出世家
余一(编写)
……………………………
一、瓷艺世家,传承有绪
洪斌先生,1949年出生于瓷都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父是前清御窑高级工匠陶瓷艺术家,民国时创立商号《洪义泰》,父亲洪爵春是曾龙升的掌门大弟子,雕塑艺术家,民国时创立商号《洪义升》,陶瓷雕塑协会常驻顾问。由于家庭的传承,弟弟洪金铃是颜色釉雕塑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津贴。
洪斌先生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陶瓷工艺系,曾任红旗瓷厂技术科工艺设计师,光华瓷厂厂长。
改革开放后,任景德镇华宏陶瓷合资有限公司陶瓷设计部总经理,专门从事高档古陶瓷工艺研究。1996年在成都从事古玩收藏品工作,并且任吕艺彩陶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金沙拍卖鉴定顾问,博物馆技术顾问,翰林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鉴定师,人社部注册鉴定评估师。
二、往来深港,精品鉴定
退休之后,洪斌先生经常往来于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受聘于多家鉴定机构及博物馆。2010年后,洪斌先生荣幸地受邀参加香港银艺有限公司的征集鉴定与点评编写工作,历时一年多来,从几千余年藏品中精挑细选出百件精品,其中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品及名家收藏的藏品。
个个来路清楚,件件传承有序。
此百件含盖了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官窑、民窑以及海外回流的艺朮瓷,几乎是见证了中国近千年来的陶瓷发展史。这批瓷品以独特的瓷艺之姿,展现历史兴衰及王朝更迭的演变,观阅其中如身临其境,如“南宋官窑—— 蟹青釉八方贯耳尊”,为典型南宋官窑器物,其品相不输于两岸故宫官窑藏品。游观此器,则浮现元军入侵,山河破碎,北匠南移,虽外患深重,但当朝却在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
如“清·【大清嘉庆年制】款 绿地粉彩福寿如意宝相花如意耳瓶”,此件绘画工整,工艺精湛,粉彩浓妍的嘉庆早期作品,清朝由盛而衰可从嘉庆早、中、晚期瓷器上表现出来。
又如“民国·无光黑釉描金开光粉彩山水尊”,装饰古朴而又不失华丽,以不惜工本为代价,重现乾隆华丽彩瓷的奢华之色,展现出民国短暂而又辉煌的一面。
此百件藏品极具代表性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超越了时间、言语的隔阂,见证了历史的变更与传续,为今天的人们解读陶瓷历史,了解、品赏、鉴定、学习、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
编者多次在与洪斌先生攀谈中,得知先生在大学陶瓷工艺系学习过,对瓷器加工生产中的每一道工序及艺术加工,都十分娴熟而亲自实践过,学习期间,洪斌先生与居住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的后代们,或同学、或工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或到友人家观赏前辈留下的精品力作,这样的交往与学习,令其鉴定古陶瓷艺的水平突飞猛进。后来他任红旗瓷厂技术科工艺设计师,光华瓷厂厂长,殚精竭虑、忘我投入,指导工人师傅生产,带领瓷厂扭亏为盈,做出很多应有的贡献与业绩。
改革开放后,任景德镇华宏陶瓷合资有限公司陶瓷设计部总经理,期间专门从事高档古陶瓷工艺研究。古瓷的工艺,是一门精深博大的艺术,从每个时代的工艺、器型、质地,到釉下彩、官窑的特色,以至每个瓷艺名家的绘画风格、书法特色,都要了如指掌。
九十年代初,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洪斌先生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收购许多民间私藏与出土的瓷艺作品,并与港澳台的许多收藏家来往,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由于其儿子在西南地区读大学并安家成都,于是,洪斌先生看准了成都的古玩市场与巴蜀文化的沃土,1996年举家迁徙到成都,并从事古玩收藏品工作,并且任吕艺彩陶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金沙拍卖鉴定顾问,博物馆技术顾问,翰林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这段时间里,除了工作之外,他加强学习,并自学考取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鉴定师,人社部注册鉴定评估师。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资格,为洪斌先生的鉴定如虎添翼,业绩与财富,也源源如潮。
洪斌先生的记忆力超群,加上兴趣爱好广泛,他不单是瓷艺方面的研究,在书画、铜鼎彝尊、玉器等杂项方面,也有涉足;而且洪斌先生在声乐、舞蹈,口才训练、朗诵,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所研究,有所突破,曾获江西省现代舞、交谊舞大赛亚军。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正是他博艺专精,故每当洪斌先生在微看的瓷艺讲评环节,他一上台,全场观众都欢聚雷动,掌声不断。
三、精彩案例,评鉴佳话
1.
民国瓷绘大师王大凡,作为"珠山八友"的核心人物,以其独创的"落地粉彩"技法在陶瓷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得主,将文人画的笔墨意趣与陶瓷工艺完美融合,开创了瓷绘艺术的新境界。
这件《落地粉彩—-桃源问津图大碗》堪称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代表作。
此件39厘米的硕大器型上,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跃然瓷上:远山如黛,桃林灼灼,溪水潺潺间渔人与隐士隔岸相谈。画面构图疏密有致,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尤其是落地粉彩技法使颜料如丝绸般附着胎体,桃花粉艳而不俗,青绿山水清雅宜人,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
作品深得文人画精髓,渔人惊诧与隐士淡泊的神态对比,暗含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民国动荡年代,这种隐逸主题既延续了传统文脉,又寄托着艺术家对和平的深切期许。技法上,王大凡创造性地将扬州八怪的写意风格与新安画派的严谨笔法熔于一炉,使瓷绘突破工艺局限,升华为真正的艺术创作。
作为王大凡成熟期的精心之作,此碗集文人意境与宫廷工艺于一身,构图精妙,设色典雅。因其传世稀少且保存完好,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这件作品不仅代表民国瓷绘的最高成就,更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都将历久弥新。
2.
民国王琦粉彩春夜宴桃李碗
口径:30 ㎝,底径:15 ㎝,通高:13 ㎝
洪斌品鉴:王琦的这只粉彩春夜宴桃李碗,将李白笔下“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的文人雅集凝固于瓷上,却意外地呈现出一种狂欢节式的热闹气象。其碗口如同一个微型剧场,十三位人物在其中演绎着唐代文人的
诗酒风流。这种全景式构图不是静态的文人画,而是一场动态的视觉盛宴——罚酒者举杯痛饮,吟诗者拈须沉思,观棋者俯身细看,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戏剧性瞬间。
尤为耐人寻味的是王琦对“罚酒”场景的着重刻画。在碗的视觉中心,一位文人正被众人起哄罚酒,他一手扶杯、一手掩面的姿态,既透露出窘迫又带着几分表演意味。这种对文人游戏规则的视觉强化,实际上解构了传统雅集的高尚形象,暴露出其本质是一种戴着文化面具的社交狂欢。釉上粉彩的明艳色调更强化了这种节庆氛围,桃红柳绿的色彩交响中,文人雅士的矜持被酒精催化的真情流露所取代。
在民国瓷绘的语境中,王琦此作堪称“新文人画”的典范。他将景德镇传统粉彩技艺与近代戏剧性叙事结合,使瓷器不再仅是实用器皿,而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叙事载体。碗的圆弧形制本是一种限制,却被转化为叙事的优势——观者旋转碗身时,不同人物渐次登场,仿佛参与了一场轮回的诗酒游戏。
这种设计暗合李白“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的及时行乐哲学,让实用器物升华为哲理沉思的对象。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那些醉态可掬的面孔,最终停留在碗底“王琦”的朱文印上时,或许会恍然:这位民国瓷绘大师真正捕捉到的,不是某个历史场景的复原,而是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困境——在诗与酒、雅与俗、礼与狂之间,寻找生命激情的出口。这只碗因此超越了其物质形态,成为理解中国文化中“狂欢精神”的一把钥匙。
(附图:洪斌先生在品鉴青铜作品)
附《特大喜讯》
很早就想给我的老乡,著名瓷艺鉴定评论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景德镇人——洪斌老师为文;
今天从其发我的一些品鉴文章,加上我平时与洪老师交谈中的了解,改编成的一篇写其“陶艺世家”的文章,愿各位朋友喜欢并关注,
若各位朋友读到此文,家中或也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陶瓷、玉器、书画,等杂项,需要品鉴,具体事物可以留言给我,或加我QQ2622401804、微信,与余一联系,可以免费鉴定,但出具鉴定书,需要一些费用!
————————————————
本文照片提供:(洪斌)
部分章节及标题:(余一 编写)
审核:洪斌
出品:余一艺术馆出品
……………………………
洪斌简介:
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鉴定师,人社部注册鉴定评估师
洪斌出生在瓷都景德镇陶瓷世家,祖父是前清御窑高级工匠, 民国时创立商号《洪义泰》,父亲洪爵春是曾龙升的掌门大弟子, 雕塑艺术家,民国时创立商号《洪义升》。
洪斌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曾任红旗瓷厂技术科工艺设计师,光华瓷厂厂长。改革开放后,任景德镇华宏陶瓷合资有限公司陶瓷设计部总经理,专门从事高档古工艺研究。1996 年在成都从事古玩收藏品工作,并且任吕艺彩陶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博物馆技术顾问,翰林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鉴定师,人社部注册鉴定评估师。
2017至今任中艺集团中艺博物馆馆长,兼中国珠宝玉石评估鉴定委员会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有限公司文物首席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