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歌不朽 青春永驻
权 郁
捷克作家伏契克曾言:“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也就没有生命一样。”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道破了歌唱与生命血脉相连的深刻。歌声从不是简单的旋律流动,而是人类灵魂的共鸣,是照亮生命的永恒光芒。
我喜欢听歌,不仅陶醉优美的音乐旋律,更喜爱探究歌词背后的深邃内涵。

回溯远古,先民们在挥汗劳作间,以质朴的呐喊谱写出原始的猎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短短八字,如同一幅动态的岩画,将围猎时的紧张与果敢鲜活呈现。这些在劳动号子中诞生的远古歌谣,不仅是口头传唱的文学雏形,更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为诗歌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体系奠定了根基。它们证明,从人类诞生之初,歌声便承载着生存智慧、情感寄托与对世界的认知,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
时代变迁,战歌始终是历史的号角。《国际歌》激昂的旋律撕破黑暗,唤醒被压迫的人们,号召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自由与平等而战,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朽的精神旗帜;民族危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如一声惊雷炸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呐喊,点燃了中华儿女心中的抗日烽火,凝聚起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刻提醒着国人铭记历史、奋勇向前;《少年先锋队队歌》则以明快的节奏、铿锵的歌词,化作爱国主义的火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扛起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战歌,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时代的精神图腾,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如今,歌声已经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微信里的“全民K歌”满是欢唱,林间小道常飘来跑调却自得的歌声。有人说唱歌是长寿秘诀,因为在一呼一吸间,压力得到释放,心灵收获愉悦。从远古号子到时代战歌,再到日常欢唱,歌声始终陪伴着人类,见证每一次生命的悸动。

这份陪伴,也深植在我的生命里。前几天战友聚会,歺毕意犹未尽,转场歌厅。朋友递来点歌本,邀每人点一首拿手曲目。轮到我时,《铁道兵志在四方》竟下意识脱口而出。朋友略显惊讶的神情,让我瞬间回过神来,不禁哑然失笑。是啊,这首歌并非唱得最拿手,但却是刻入灵魂深处的旋律,是在岁月长河中始终奔涌的青春之歌。
这熟悉的旋律,亦在不久前的文创中心“五四”征文活动中,再次点燃我的创作激情。看到征文通知,我认真审题,限定在千字“告白”中,需传承五四精神、展现共青团力量,还要融入军营的铁骨豪情,构思时,青春记忆如潮水涌来,可真正提笔却不知从何写起,突然想起《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战歌,文章主题瞬间明晰。
青春恰似一首未完成的壮丽乐章,音符跃动间,激昂与婉转交织,谱写着独属于每个人的生命旋律。而我们三线学兵的青春之歌,自始至终都与《铁道兵志在四方》同频共振。每次战友相聚,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光仿佛按下倒带键。我们这些鬓角染霜的七旬老者,瞬间变回当年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少年,青春的炽热与豪情,随着歌声在心中重新激荡。

对我们而言,《铁道兵志在四方》早已超越普通歌曲的范畴。它是镌刻在襄渝线上的成长烙印,记录着艰苦岁月里的坚守与奋斗;是穿透时光的时代号角,始终激励着我们以创新之姿开拓前路,以担当之态勇挑重担。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这首青春旋律始终在心底回响,它是对生命力最深情的礼赞,更是对理想信念最坚定的守望。
带着这份深沉情感,我以笔为剑、以情为墨,一气呵成写下《永不消逝的青春旋律》。这不仅是一篇征文,更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青春宣言!
青春如夏花般绚烂,岁月似秋叶般静美,只要心怀热忱,诗与远方便永不缺席。最后,愿以“战歌不朽,青春永驻”与战友们共勉,让这跨越时空的旋律,永远奏响在生命的征程之中。
槛外人 2025-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