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世界里的爱与担当
——她和他的生活叙事
上篇
文/师存保
晨练时,我路过他们“上班”的地方,随口问道:“他去哪儿了?”她轻声回答:“又去医院了。”我接着问:“你怎么不去照顾他?”她微微一笑,说:“孩子们都在医院陪着呢,我在家值班,走不开。”我打趣道:“老汉住院都不去伺候,这可不是好媳妇啊!”她听了,只是轻轻一笑。
他因一场小病做了个小手术,却因医生的疏忽,导致腹腔严重积血、积水,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双眼眯成一条缝,蓬乱的华发卷曲着,干瘪的嘴巴凹陷下去,整个人显得憔悴不堪,让人不禁心生怜悯。我赶紧说:“怎么不把‘牙’戴上?”他立刻示意女儿递上假牙,轻轻一咬,口周立刻饱满起来,整个人也显得年轻了许多。我调侃道:“在医院也得注意形象嘛!”他和几个孩子都咧嘴笑了起来。
看着他那沧桑的模样,我不禁感慨时光的无情。就像俄罗斯一首小诗中所说:“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一生很短,短得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短短几句,意境深远,直白而深刻,让我想起了他和她年轻时的故事。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她和他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温暖而动人的光芒。她是谁?他又是谁?亲爱的读者,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慢慢走进他们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新学年,小城中学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新学生,他和她都在其中。
刚入学不久,学校通知学生们申请助学金。她家境并不富裕,申请助学金本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然而,当她看到那些来自山区的同学,他们穿着简陋的衣物,双手粗糙,脸上写满了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时,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觉得,这些同学比自己更困难,更需要这笔资助。于是,她毅然撤回了助学金申请,把机会让给了更需要的同学。
她的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校领导的注意。在各个班级里,班主任纷纷传达了校领导对她的表扬。各科老师也都在课堂上提起她的善举,校园里弥漫着对她善良与无私的赞语。校团委赵月德书记特意找她谈话,想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她坦诚地说:“看到那些同学的渴望,我觉得自己的困难算不了什么,他们更需要这个机会去改变命运。”团委领导被她的真诚所打动,引导她写了入团申请书。不久后,她凭借自己的优秀表现,成为班级里第一名团员。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向往和注目。他,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从那一刻起,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他的目光不自觉地追随着她。她的一举一动,都像一块强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他。他向往她的进步,羡慕她的真诚,追捧她的善良。慢慢地,他开始主动接近她,与她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生活中的喜悦。他对她的思想进步的共鸣与追随,不仅仅是简单的倾慕,更是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的热烈呼应。
临毕业那年,紧张的学习生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学校已经很长时间不上课了。同学们有的到外地串联,有的聚在一起谈论未来,有的则在宿舍里自修功课。他和她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时间相互交流。他时常带着敬意的目光靠近她,与她交流,在思想和精神的境界中与她并肩前行。对此,有些同学常常投来异样的目光。然而,在他的心里,这是对她的高尚品德的深情礼赞,也是在他精神荒原上播撒的希望的种子。有的同学甚至预言,一个充满爱与理想的美好未来,正在他和她之间缓缓展开。
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毕业的脚步悄然临近。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情窦初开的他,心中萌生出了别样的情愫。终于,在一个阳光洒满校园的午后,他鼓起勇气,主动向她表明了心意。然而,或许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许是她心中的种种顾虑,或许是她心底藏着的羞涩,那次表白没有得到回应。那一刻,他的心中或许充满了失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他知道,青春的路还很长,相互的情感需要时间去沉淀,去磨合,去努力。
毕业后,他们各自奔赴不同的方向,在广阔的天地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她出生在黄河岸边一个靠近城边的小村子,那里水美土肥,条件优越,父亲在外工作。回村后不久,她就在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开启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的漫漫人生之路。
他家住在大山根下一个古老的村落,一家七口挤在两孔破旧的窑洞里,被窝、衣服、粮囤、面缸、锅碗瓢盆,外加小农具,挤得乱七八糟。但回村刚半年,他竟被人看中,被选拔进了公社农科站,还忙里偷闲学会了开拖拉机。在那个奋斗的年代,刚走出校门就能在公社大院里有份差事,即使是跑腿的,也让人羡慕不已。
尽管她和他隔着长长的山路,但时空割不断他对她的情缘,联系从未间断。书信成了他们沟通思想、交流进步的桥梁,字里行间,诉说着彼此的成长与思念。
仿佛是天意安排,他姐和她姐竟嫁在同一个村,相互很熟,关系也很好。他和她之间的情愫,引起了他姐和她姐的关注,她们都说这是老天赐予的姻缘。半年之后,在他姐和她姐的欣喜撮合下,冲破了家庭的羁绊,他和她终于许下了婚约,两颗心从此紧紧相连。他们时常相互约会,在那个宁静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他看着她,眼中满是深情与坚定,他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她的心如莲花一样纯洁美好,向她许下了坚定的承诺。她依偎着他,眼中充满了期待和遐想,嘱咐他要像雄鹰一样向更美好的远方翱翔。
果不其然,过了多半年的时间,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踊跃报名应征,经过大队、公社和县武装部的逐级筛选,他入伍参军了,奔向了大漠高原的广阔世界,在革命的大熔炉里淬炼成钢。在入伍前夕,她怦然心动,鼓起勇气,到他家为他收拾行装,肩并肩送他到县武装部报到。启程的那一刻,她挤在人群里,兴奋不已地挥动着双手,目送身着军装的他,奔向了人民解放军那所大学校。
在那个积极进取的时代,向往进步、向往美好,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渴望。当时的女青年找对象,流传着“一军二干三工人,最后才选庄稼汉”的俗语。据说在他俩毕业的前一年,从学校应征入伍的八九名男同学,在入伍前的几天时间里,都闪电般地定了对象,好几对都是同班同学。当初,她也算是实现了大家都梦寐以求的首选,有了个军人的白马王子。事后有人和她开玩笑说:“看他那邋遢的样子,要是参不了军,你才不会和他好呢!”她底气十足地回答:“你错了,早在他没当兵前,我们俩就订婚了!”从她话里话外的语气中,大家能感受到,在她心里,虽然他家庭条件不好,但他人心实诚,思想品质好,办事热心,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心上人。
他入伍后,她仍然在村里当民办教师,但精神状态显然不一样了,就像“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样,她满心欢喜地站在三尺讲台上,用爱心和知识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丰润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编织着心中的梦想。他对我说,在服役期间回家探亲时,他和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她后来也告诉我,她去过一次他当兵的军营,那是她第一次到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她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遥不可及。她还说,一群生龙活虎的兵娃子,训练、学习、种地、站岗,生活紧张而活泼。兵营里操练的号子声、歌声、欢笑声飞扬,弥漫在无垠的大漠和草原上,无比浪漫。她还说,他的战友们对她很热情,把她当新媳妇一样逗乐,让她感到很欣慰。回来后不久,她才知道自己怀上了大女儿。
他是一个待人热情、做事踏实的人,谁见了都喜欢。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总是收获满满的温暖与支持。入伍不到三个月,他入了团;半年后,又光荣地入了党。不久,他被提为副班长,后来又当上了班长。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他阴差阳错地失去了提干的机会。六年后,他复员回乡,幸好公社的老人手还记得他,深知他是块好料,于是他重新踏进了公社的大门,再次成为农科站的工作人员。
从此,他在农村基层扎下了根,与农村、农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和那些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交上了朋友。从农科站到科协办,从科技副乡长到通过特定考试转干,再到副乡长,这些岗位看似平凡,却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老百姓喜欢他,愿意听他的话,信服他。那些年,乡里大面积种植西瓜、桃树,西瓜和“大九宝”先后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他如鱼得水,在技术指导和服务上,做出了超出他职位的贡献。记得当年《运城日报》有一篇宣传“桃花会”的通讯,其中第三个标题叫《田间秀才争状元》,写的都是他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作为科技副乡长,他多次组织全乡一百多名科技能手,自编教材,开展知识竞赛,现场抽签答辩,评委评判打分,争当科技状元,培养了大批农民科技人才,被人们口口相传。她说:“虽然他有点不顾家,但他把心、把情,都用在了他热爱的事业上,用在了他坚守的岗位上,换个人很难做到。”乡里的干部也说:“他能有今天,是科技、农村、农民这六个字成就了他。”
最后,他荣居老干部协理员,一直到退休,一辈子行走在基层工作的道路上,平平凡凡、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心仪的事业。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