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赵树理
文/秦邦道
(原创家在山河间
2025—5—19山西)
2021年7月23日,一个热得烫脚的日子。由于调查中条山抗战史料的关系,我和运城中条山抗战资料馆的陈功,高培新三人,驱车来到了晋城市沁水县。
沁水县当年可是太岳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八路军抗战的大本营。1939年十二月“晋西事变”后,中条地委书记李哲人就带领2000多名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和已经暴露身份的抗日游击队员,从我们平陆转战至此,尔后被编入太岳纵队,升格为主力部队。因此,沁水县有不少抗战遗址遗迹,需要寻找、补充、完善我们已有的抗战史料。
沁水县是个老解放区,在解放初期曾为我们平陆派过许多老干部,帮助我们搞土地改革。1947年在平陆坡底尖坪老虎嘴牺牲的刘彪、邹九如等六位烈士,曾担任平陆三区区委书记的赵立中,据说还是赵树理的本家,还有我们平陆人民心中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柳荫廷等也都是沁水县人。
既然来到沁水,我心里还有个小九九,想去我最崇拜的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居看看,拜谒一下我心目中的圣人。
赵树理在我的心里可是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小学时,我便拜读过他的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名著,对他的写作风格那叫一个崇拜,用五体投地来形容,那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他在书中描写的“常有理”,“铁算盘”等鲜活的人物,明明就是我们村的左邻右舍,他远隔十万八千里怎么会知道?而且还写在书上。看来赵树理真家伙,不但料事如神,还会隔山弹棉花,把他从未谋面的我们村的两个人,也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因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便萌发出一个不敢给同学和老师说的念头和野心,我长大以后也要当作家,而且要当像赵树理这样的作家。为人民发声,为农民写生。写身边人,述身边事,就把咱的左邻右舍、上村下院,婆婆妈妈、长长短短,鸡毛蒜皮、大事小情写成一本书,也来个家喻户晓,千古留名!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我当时未敢暴露心迹的小秘密,如今已梦想成真。前前后后,后后前前,也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虽然登不得大雅之堂,算不上阳春白雪,但下里巴人总是有的。如果我有钱买书号,应该早达到国家作协会员的入会门槛了。只可怜我囊中羞涩,没攒下几两碎银子,花不起那闲钱,还是承蒙别人厚爱和帮忙,才弄了个省作协会员。
不过就这,我已经很满足了。一个山沟沟里出来的土老冒,连高中门都没进过,为后人留下了几本书,你还要咋的?
思前想后,思后想前,我觉得我能如此,多亏赵树理他老人家。因为我走的也是这条山药蛋派的创作路,从芝麻黑豆的小事写起,从家长里短的琐事写起,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写起,日积月累,积腋成裘,才有了现在这个模样。
吃水不忘挖井人。若非赵树理这位农民作家的样板在前,写农村事,发农民声,敢为百姓鼓与呼,以农村题材为创作主题,这样才使自己的创作轻车熟路,信手拈来。否则,打死我也写不出像巴金那样的作品,因为咱肚里就没喝那么多墨水!
正思忖间,我们三个便驱车来到了离城二十里赵树理的老家尉迟村。
这尉迟村可不是个等闲之村,这里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名人。首先是大名鼎鼎的尉迟恭,字敬德,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帐前大将,是入了凌烟阁排名第七的唐朝开国功臣。他生前地位显赫,无人可敌,死后与我一家子秦琼一起在乾陵守墓,是绝对的忠臣。他甚至由此成为家家户户的门神,是任何人也不敢小觑,年年都要尊敬的守护神。不过,他如今在尉迟村却落伍了,除了村名和姓氏,别的都排不上号,因他略输文采,只识弯弓射大雕。
尉迟村的另外一个名人,便是本文的主人公赵树理。
对他的一切我不必赘述,因为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赵树理先生的生前身后事,这是我要罗嗦的重点。
尉迟村座落于沁水河谷,东西两侧是群山环抱,南北两面则是一馬平川,沁水河在村东静静流淌。而尉迟村便倚山傍水,位于公路西侧。
如今现在眼目下,到处都在抢抓机遇搞新农村建设,这尉迟村岂能甘落人后?现成的名人效应岂肯错过?那尉迟老祖宗已离去一千多年,过分宣传恐有帝王将相之嫌。但赵树理却不同了,他是现代名人,是中国文学界泰斗,是山西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坛繁荣的带头人,是尉迟村的荣耀。既然村名给了尉迟恭,那么这文化内涵便得赋予赵树理这位文坛巨匠了。
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这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进到村口一眼便可以看见粉刷如雪的墙上到处是赵树理笔下的主人公故事漫画,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仿佛赵公笔下的一众人等又活了过来。
经过村人指点,我们径直来到赵树理故居。
只见一座典型的北方三合院矗立在眼前,虽然主人已作古五十多年,但生养之地依然完好如初。大门左侧新做的铝合金牌匾《赵树理故居》几个大字醒目耀眼,而掩藏在新牌后边薄一波同名题词虽然年代久远,丰采和苍桑依旧。
赵树理故居坐北朝南,上房五间是主房,自然要高大一些,两侧厢房各三间则略低一些,但同样都是两层,上下由木楼梯相接。二楼的廊道有木扶手相通,虽不是雕梁画栋,但也可以看出赵家当年是个殷实人家。否则,穷门小户连饭都吃不饱,岂有闲钱供儿读书识字?要知道,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能在晋城读师范者绝非一般人家的子弟。
若大的院内二十多间房子,早已人去镂空,只有北房东边的拐角房里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她可能是沾了仙气的缘故,虽然步履蹒跚,然而却耳聪目明,精神䦆烁,待人十分热情。
知道我们是奔赵树理而来,她嘴里一直唠叨:“好人哩,好人哩,可惜叫坏人整死了!”
文革中,对他有成见的个别造反派,罗织罪名,说他是反动学术权威,逼着一米八几的他戴纸帽,挂木牌,站高凳,接受群众批斗。最后又一脚踏翻高凳,把他从叠起的三层高凳上重重地摔下来,结果摔坏了脊椎神经,造成下肢瘫痪,最后不治身亡,年仅55岁。
一颗璀璨的文艺之星、文坛巨匠,就这样殒命于狂热年代,岂不惜乎?
在悲痛唏嘘之间,赵树理的外孙女拿着上房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房门。进得门来,我们三人站成一排,恭恭敬敬地向赵树理遗像鞠了三个躬,表达崇敬之意。然后又仔细抚摸着赵树理生前坐过的桌椅板凳,用过的文房四宝。我们在心里念叨着,这可是一代文豪所用过的家具日常,或许我们也可以沾些灵气,有助于笔下生花呢?
网上有人说,莫然获诺贝尔奖之后,有好事者竟到莫家挖白菜,拔萝卜,希望吃后藉此成仙,也能拿大奖、发大财。我们可没有如此野心,只想实实在在地从大师这儿汲取营养,获取智慧,也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在文学上有所作为而已。
因而,我们三人买了三套完整版的赵树理著作,主人又赠送给我们三本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出版的《赵树理研究》期刊。这可是从先生故居淘的宝,绝非市面上的假冒伪劣,我们自然高兴万分。
出得赵宅,我们又在赵树理外孙女的导引下来到故居门西半坡上的赵树理墓地。
只见修葺一新的蘑菇状坟冢高高大大,排排场场。墓地甬道两旁的松柏蒼翠挺拔,如同赵树理高大的身材一样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凛然不可侵犯。
赵公的坟冢坐西向东,既可远眺群山,又可腑瞰沁水,还可陪伴家乡。半月型的坟盘将坟冢包裹得严严实实,神形俱佳。应该说,赵公的栖身之所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
临走之际,我们面朝坟冢又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因为行色匆忙没带香烛,只好以烟作香,了却心愿。我们知道,赵树理喜抽旱烟,那是他和老百姓唠嗑的本钱和桥梁,不过时代变了,我们也请赵老师时髦一把,抽抽洋玩艺儿,过过洋荤,跟上时代朝流。
作者简介:秦邦道,山西平陆人,退休公务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与共和国同龄。赋闲后伏案爬格,编著有《平陆三区》《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著作《涧阳镇》《一代英贤冯子健》《仝卜年》《百里奚列传》等地方文化丛书,累计400余万字。热爱家乡,喜欢山水,对生活充满情趣,乐而忘忧,惟与书为友,常和文结缘,自娱自乐,陶醉其中。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