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
《岁月留痕》自传连载
第七章
留守一年级:《砖窑红缨枪下的特殊学年》
1969年,本该升入二年级的我,因学校一项特殊的安排,成了“留守”一年级的学生。当时,学校将后五个班级全体升级,而我所在的前三个班却继续留在一年级就读。这个意料之外的转折,让我的校园生活与同龄人有了不同轨迹,也在动荡的岁月里,刻下了一段别样的记忆。
那年,珍宝岛与苏联爆发摩擦,一场紧张的边境冲突骤然打响。消息如阴云般笼罩着全国,“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校园蔓延到家家户户。街道上,大人们行色匆匆;校园里,高年级同学热火朝天地烧砖窑、挖防空壕,而我们这些低年级的“留级生”,也在已成型的防空壕里用小铲子、树枝奋力抠挖防空洞。每挖到坚硬的石块,手掌磨得生疼,抬头望见不远处烧砖窑腾起的浓烟,又咬着牙继续——因为老师说过,这是“保卫家园”的大事。
家家户户都投入到备战行动中。政府挨家挨户通知,要求在窗户玻璃上贴满纵横交错的纸条。母亲戴着顶针,将报纸裁成细条,仔细地在玻璃上贴出“米”字、“井”字。她边贴边念叨:“万一打起仗来,玻璃碎了也不会四处飞溅伤人。”那张贴满纸条的窗户,白天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影,夜晚又像给屋子戴上了防护的铠甲。
防空警报的演练成了生活的日常。尖锐的警报声时而划破寂静,学校与街道反复强调:“一长两短是防空警报,连续短鸣是解除信号,听到警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隐蔽!”家家户户都参与训练,有的将菜窖深挖加固成临时防空洞,有的在床底铺上棉被。记得有次深夜警报骤响,全家抹黑滚到床底,蜷缩成一团,大气都不敢出。年幼的我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分不清是警报还是自己急促的心跳。
军训与站岗,更是那段日子的标志性记忆。我们握着红缨枪,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队列,“稍息立正”的口令声回荡在操场上。轮到站岗时,我挺直腰板站在校门口,红缨枪被我攥得发烫,眼神警惕地打量着每一个过往行人,学着大人的样子询问身份、查看通行证。尽管有时被行人逗得面红耳赤,却依然坚守着这份“重任”。
留在一年级的这一年,没有按部就班的升学,却有了比课本更深刻的成长课。砖窑的火光、红缨枪的寒光、防空洞的阴影,还有贴满纸条的窗户、刺耳的警报声,共同编织成了那段因珍宝岛战役而紧绷的岁月里,独属于我的童年印记。(未完待续)
第八章:
盼归与憧憬
时间进入1971年,记忆中,那段日子的时光仿佛被拉长了丝线,绵长又充满期待。我的哥哥奔赴吉林油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油田会战中。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萦绕着父母的牵挂与我们兄弟姐妹的思念。
平日里,一封封书信承载着我们的牵挂,在两地间穿梭往来。而每当春节、五一、十一这些节日临近,母亲便会一遍遍催促我们去火车站接哥哥。那时候,火车站成了我们满心期待的地方。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出站口,心里默默念着哥哥的模样。在我们心里,有着一个明确的标准——穿着七零油田会战指挥部黑色笼沟棉袄的人,就是我们要等的哥哥。
一趟趟客车到站,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我们踮着脚尖,在人群里急切地搜寻那熟悉的身影,可一次次都失望而归。但第二天,我们依旧满怀希望地再次前往客运站,盼望着能在客车站出站人流中,看到哥哥的身影。
直到有一天,我正在外面为学校捡粪。走在公路上,迎面碰上邻居,对方老远就喊:“你哥回来了!”那一刻,我扔下手中的筐,撒开腿就往家跑。气喘吁吁冲进家门,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哥哥。他身上那件泛着油田气息的棉袄,在我眼中闪着别样的光芒。我拉着哥哥的手,问东问西,满心满眼都是羡慕。也就是从那时起,成为一名石油工人的梦想,在我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哥哥虽在外有了工作,可家里的担子并未减轻。我和二哥主动承担起捡粪的责任,每天天不亮就出门,穿梭在乡间小道,既为学校积攒肥料,也把多余的粪肥卖掉换钱贴补家用。姐姐则在扶余县三岔河的一个砖厂找了份临时工,一家人齐心协力撑起这个家。
学校的生活同样忙碌而充实。每到秋天,我们便要去地里拔豆梗,当作学校烧煤时的引柴。那时拔豆梗的季节,中午都得带饭,不少同学的饭盒里只有苞米面和咸菜。但我的母亲总会变着法子给我们改善伙食。她把土豆切成细丝,和苞米面揉在一起,贴成香喷喷的大饼子。咸淡适中的饼子,带着柴火的香气,哪怕是在野外的田埂上吃,都觉得格外美味。咬下一口,不仅尝到了食物的香甜,更感受到了母亲藏在一饭一食间的温暖与疼爱,这份爱意,成了那段艰苦岁月里最珍贵的慰藉。
尽管家里只有哥哥一人有工作,但每到春节,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小小的屋子挤满了人,灶台上炖着香喷喷的肉,桌上摆满了父亲亲手做的饭菜。我们围坐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分享着一年的酸甜苦辣,笑声、闹声交织在一起。即便日子清贫,一家人凑在一起时,那份其乐融融的氛围,却让家成了最温暖的港湾,也成了我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美好画卷。(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