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敏 传
池国芳
于敏,一个从寒门里成长出来的国家栋梁。
他说:“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外媒说:“此人可抵十个集团军。”
第一章:寒门星火,志在报国
1926年8月16日,天津宁河县芦台镇的一户清贫人家,一个婴孩的啼哭声划破了战乱年代的沉寂。这个孩子,便是日后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幼年的他目睹山河破碎,日军铁蹄下的屈辱烙印于心。12岁那年,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险些将他碾于轮下,那一刻,“科学救国”的种子悄然生根。
1944年,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因痴迷理论物理,毅然转入理学院。寒窗苦读时,他无钱返乡,夏日伏于景山借风研习,冬日裹旧大衣蜷缩宿舍读书。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代数考试满分轰动北大校园,连导师张宗燧都赞叹:“此生若不能成器,天理难容!”
第二章:隐姓埋名,铸核盾甲
1951年,于敏踏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投身原子核理论研究。仅数年,他便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国内空白,被日本学者惊叹为“国产土专家一号”。然而,1961年的一个冬日,钱三强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国家需要你转攻氢弹。”彼时的他,已在原子核领域耕耘十载,成果斐然,却毫不犹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氢弹研制如攀绝壁。美苏技术封锁,国内资料真空,于敏率团队以算盘、计算尺和5%的计算机机时,开启“百日会战”。1965年上海华东计算所内,他半跪在地,从如山纸带中揪出一个异常数据,竟发现是计算机晶体管损坏! 百日后,他致电邓稼先:“猎得松鼠,尚待烹煮。”——暗语宣告氢弹原理突破。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的蘑菇云震惊世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2年8个月,速度冠绝全球。而“于敏构型”更以精巧设计碾压美国T-U构型,被外媒叹服:“此人可抵十个集团军!”
第三章:淡泊君子,铁骨柔情
于敏的书房里,一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墨宝高悬。他婉拒“氢弹之父”称号:“这是千万人的功业。” 生活中,他是痴迷《红楼梦》的“于老爷子”,能背诵金陵十二钗判词;与邓稼先、何祚庥挤在人民剧场外等退票,只为听一折《霸王别姬》。他爱教孙儿《满江红》,却对家人心怀愧疚:“最亏欠玉芹,她为我耗尽了年华。”2012年妻子病逝,他睹物思人,潸然泪下。
三次与死神擦肩,他仍坚守大漠。1971年深夜休克,抢救醒来第一句话竟是:“数据算到哪一步了?” 学生蓝可回忆:“老师从无苛责,病榻上仍写满推导公式。”
第四章:星河为证,功勋永镌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仪式上,他代表科学家发言,声音铿锵:“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千万无名者的背影。” 2015年,他成首位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无冕之父”;2019年逝世8月后,共和国勋章伴他长眠。
今日,仰望星河,“于敏星”熠熠生辉。他曾言:“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这“宏谋”,是蘑菇云腾起时民族昂首的尊严,是算珠拨动间永不言弃的信仰,更是镌刻在岁月深处的——中国脊梁。
传后语:民眼望星,星耀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