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吉:皇华偶记 史诗重光
陶成桥
张丕吉(1609—1651),据史书《词林辑略.卷十.特授改补馆职》记载:张丕吉,字见先,号百屿,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张庄人。张丕吉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入兵部观政。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下北京,清军入关后。仕青,清顺治三年,张丕吉授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同年会试出任同考官,执考阅卷谨慎严明。顺治五年(1648年)调翰林秘书院任检讨,负责编纂国史、记录朝廷大事等工作,在编纂《明史》工作中表现出知识渊博和文字精炼的才华。顺治六年授翰林宏文院侍读学士,为从五品文职京官。负责为皇帝和皇子讲解经史,参与朝廷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决策。
后来这张丕吉奉皇帝宣诏,从北京乘坐在皇帝钦差专用的轺车数千里奔波福建。去安抚受兵灾战火破坏的百姓生活善后工作,当时的张丕吉英姿勃发、学富五车、阴阳、历律、礼乐、兵刑无不精通,身负皇命怀着一腔家国天下的情怀,从京城出发:先经过安肃(今河北徐水),此地位于北京南部,是古时从京城南下的重要通道。再进入河北,接着到达涿郡(今河北涿州),然后往南进入山东,途径任城(今山东济宁)。而后到达河南,继续前行至虞城(今河南商丘虞城),之后经过江苏境内的横塘,进入浙江:再往南到达浙江,经过仙霞关(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保安乡南),这是从浙江进入福建的重要关隘。抵达福建后进入福建榕城(今福建福州)。穿过无数的山川河流、关卡驿站、历时春夏秋冬四季、历经数百座城市。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游记以诗词形式记录下来,编成《皇华偶记》一卷,被闽中门人收录。明末清初的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清朝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从一品大员周亮工专为此书做序;同时将清朝政治人物、理学名家、清初大儒、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清刑部尚书从一品大员白胤谦为张丕吉撰写的诗文收入书中作为后记,一书三名士,使《皇华偶记》交映生辉、风靡一时,成为美谈。皇华偶记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士大夫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佐证。它展现出其在历史、文学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一部研究明清易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展现古代文学魅力的佳作。
在这之后不久,张丕吉因父丧返回家乡,居住在嘉祥县城西关张家大院。说起这张家大院当年在县城也是赫赫有名,它建于明万历年,坊间都称之为翰林府。1951年东面大部分捐献于抗美援朝,七十年代西面所留一部被国家征用,即原来的老县委家属院、老城关派出所、老检察院家属院、老城关卫生院一带。张丕吉返乡后便不复为官,在家悉心写作,著有文集30卷、诗集4卷。另有《皇华偶记》一卷,就是他应诏入闽时的史诗散记。可惜所著之书皆已失散。顺治八年(1651年)秋病故,年42岁,葬于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张庄北丹凤山之西。
近年来,据多部史、志、书均记载,张丕吉所著文集30卷、诗集4卷。另有《皇华偶记》一卷,皆已失散,这已成为千古遗憾的定论。但在编纂《嘉祥西关志》时,从《张氏家乘》中偶然发掘出张丕吉应诏入闽时的诗词散记《皇华偶记》,从而,使这部失传多年的皇华史诗,偶记重光。
作者:陶成桥, 男,1956年1月生人,大学文化, 山东省嘉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退休干部,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嘉祥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网》《芙蓉国文汇》《长江文学》签约作家,曾先后在《中华英才》《中国文艺》《中国作家网》《散文世界》《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中国诗歌百家精英作家》《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国典.散文大典卷》《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当代作家》《齐鲁文学》《鲁艺》《鲁地文艺作品选》《麟乡春秋》《麟乡风采》等多家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发表论文、诗词、散文、对联上百篇,并多次获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