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岁 光 芒
文/张念忠
1966年秋,中国政府对外宣布:西藏阿里行政中心由噶尔昆莎(地图上为噶大克)迁址到噶尔县甲木乡狮泉河畔新址。新址兀立在河畔红柳滩上,闻名于世的西藏阿里首府噶大克,从中外地图上永远消失了。1967年春,在全国山河一片红浪潮推动下,中共阿里分工委书记刘少稚,阿里行政公署专员丹巴坚作,解放军阿里骑兵支队支队长王秀森等领导决定:用石块给新址北侧山坡上,砌建“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型大字,以表达阿里党政军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诚,表明日夜守卫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戍边官兵对英明领袖的无比热爱,见证翻身农奴对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五个大字占地13400平方米,每字高53米宽43米,全部用石块砌成,白灰刷面,阳光照耀,气势异常壮观,标准的仿宋体,其艺术性和感染力十分强大。五个巨字的落成,深受人们的敬仰,官兵们和藏民群众称为“万岁山”。当年,我和陕西关中三原、兴平、周至籍的战友500余人,参加拣石背石砌石的劳动,人们怀着对领袖深厚感情完成了这一旷世而伟大的工程。现在回忆起来,战友们都有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幸福感。
阿里著名圣水狮泉河,源于岗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北侧冰湖,河水湍流不息,流经革吉噶尔两县后进入拉达克境内,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国称为印度河,后注入阿拉伯海,全长4500公里,滋育着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数亿民众,并孕育出闻名世界的印度河文明。狮泉河流经甲木乡地势平坦,湿地宽阔,河畔生长着千年不倒,万年不朽的红柳林,红柳之茂密是当年阿里高原面积最大,生长最好的红柳林。甲木乡的藏民朋友给我讲:那是他们世代生长的居住地,红柳之多之壮,牛羊进去都难以找到,野狼雪豹猞猁频繁出没。艰苦岁月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完成戍边任务,不得不让原始的红柳树做出牺牲,地方机关和部队每年夏季派人派车进行砍伐,我和我的战友乡党每次都是竞赛式的砍挖,极大地破坏了狮泉河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旧世界,创建了新面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挖光了河滩上红柳树,却建立了现代化的城镇,现狮泉河镇面积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67年常住人口不足2千人)5层以上的高楼林立,广场公园绿树成荫,花开遍地,北京街陕西路宽畅,现代高科技元素明显,经数十年建设者的努力,狮泉河镇真正成为了世界屋脊上的“大上海”。
狮泉河镇的万岁山
当年,军地领导商定“毛主席万岁”巨字工程由骑兵支队组织实施,动员地方机关干部积极参加,用时4个月完成。骑兵支队委派副政委曹介仁挂帅(北京人,46年参加革命),政治处宣教股长袁跃中,步兵二营教导员丁元修具体负责,电影队队长潘华昌和十连文书同克高设计放样,支队二营两个连及直属队500余人为主力,地方机关干部半天出勤劳动,千余人10台车,下河捞石头,上山炸石,人背车运,轰轰烈烈,很有58年大跃进的干劲。我和体壮如牛的郭炳涛战友,在农村烧过石灰,略知烧灰技术,指导工交局职工完成烧石灰任务。经首长动员,官兵们和地方干部积极响应,献计献策,克服困难,奋战三个月,提前按照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艰巨工程,实现了在汹涌澎湃的年代官兵和地方干部,心向北京,爱戴领袖,保卫边疆建设阿里的心愿。
1967年初建设的狮泉河镇
“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字落成,经过了半个世纪高原风雪的洗礼,像一轮初升的金色太阳,照亮了阿里高原军民的前进方向,引领着阿里各项工作健康发展;她更像一轮皓洁的明月,护佑着阿里边防和平稳定,藏民同胞人畜兴旺,生活幸福绵长。特别是晚上,人们走在狮泉河堤草滩,站在公园广场看见北极光照耀天空,五个巨字更显明亮和庄严。在“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字光芒映射下,阿里军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砥砺奋进,共谋发展,全地区各项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工农牧业生产总值超越80亿元,财政收入近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5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近2万元,长期吃皇粮一切靠国家财政补贴的现状己成为历史。在五个巨字的护佑下,全区军民固边建设、文教旅游都有翻天覆地的进步,己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37个,乡乡通公路,电网进村户,照明取暖不用愁,骑着摩迪放牧,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跨越千年历史。狮泉河畔的典角村,现代小康村建设程度是阿里千里边防之最,成为西藏自治区十大著名小康村,使一河之隔的印度村民十分羡慕,这对推动边境和平,边民互相往来起到了示范作用。

半个世纪的今天,“毛主席万岁”五个巨字,已成为阿里高原狮泉河镇的地理标志,是世界屋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直受到戍边官兵的爱戴,国内外友好人士十分敬仰,阿里地区宣传文旅部门每年投入人力进行保护,驻阿部队官兵更是关心备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五个巨字为阿里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成为阿里军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阿里文旅局将五个大字申报成功为世界海拔最高迪斯尼记录,并获得世迪斯尼组织颁发的批准文书。五年前,曾在阿里边防戍边10年的老兵智健,转业到西安,把爱心种在阿里高原,念念不忘狮泉河镇山坡上的五个巨字,退休后五上阿里,每次都去抚摸、观看、敬礼,并请当年参加建设的战友提供资料,积极协调军地,成功为五个巨字树立纪念碑,请我撰写碑文,请当年参加建设的书法家冯玉林书写,完成了我们老阿里的心愿。现每年驻狮泉河镇的部队学校师生,每逢清明和国庆节都去献上一束红柳花,国内外驴友们都去观仰打卡“毛主席万岁”。
(摘自张念忠所著的《守土》一书)
作者筒介
张念中:男,汉族,陕西三原人。生于1942年8月,1960年10月入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1964年1月入伍,1998年10月退休。曾任西藏阿里骑兵支队二营文书,支队司令部保密员,军务参谋。西藏阿里军分区侦察参谋,革吉县军管组长,分区作战科付科长,侦察科科长。南疆军区司令部侦察处长,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站站长,西藏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国防大学基本系学员,南疆军区付参谋长,乌鲁木齐警备区司令员,陕西省军区付参谋长。在西藏、新疆戍边32年,5次参加追剿西藏叛匪战斗,3次指挥平息藏独、疆独战斗。荣立三等功2次,被兰州军区评为"老高原“和"廉政先進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