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篆刻于我而言是養氣修身最好方式,這些年來懶懶散散雖然沒有進步,但蒙諸位師友們不棄,始終通過各種方式鼓勵鞭策我,讓我有動力一直堅持刻印,這篇帖子是從最近所刻印中選了二十來方,懇請諸位師友多加批評指點,讓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對照檢查、以期進步。
師友批評:
鄧廬在巴我在秦,本難交集,然而機緣巧合,因爲社交媒體可以消彌距離,故而結識。結識之初,鄧廬允贈我小印一枚,以備我偶爾鈐用。時在甲辰荷月望,幾番交流,鄧廬云僅擅白文古璽,其後賜印亦爲白文,如今求是而言,略有失望。衆所周知,周秦古璽多朱文,治古璽而工白不工朱,未得古璽之所長。然而同年臘月,我請鄧廬代爲羅丰先生再治小印一枚,待得見時,已是篆法工穩,刀法精擅的朱文古璽。自夏徂冬,半載而已,鄧廬技藝精進之速,已過我數年研習。不爲虛言:鄧廬於治印之道,天賦優渥。入春,乙巳,先後又請鄧廬爲羅新先生、馬伯庸先生、寶樹先生、榮新江先生治印數枚,皆爲朱文精工古璽,榮、馬二先生皆爲朱文連珠,嘆贊之餘,亦是豔羨,因我仍未得彼精進之後佳作。近日,得見鄧廬再治鳥蟲,並聞亦欲重拾漢白。以年來目睹鄧廬刀筆由生拙而速熟巧,未來諸種璽印必然上層樓,再上層樓。可期可待。——胡成 乙己槐月十七日夜 於長安曲江(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和巵堂兄相識於網間,已將周十年。十年里,眼見他藝事不斷精進,常覺歆羨。巵堂兄不以藝爲業,不以藝爲生,更不以藝爲追名逐利的工具,“餘事”之 說,確乎寫實。而其識見之卓犖、取法之高古,遠在某些所謂“職業藝術家”之上。他於篆刻,從不侈談創新,而是將自己汲取養分的根鬚深扎於古典之間,遠宗殷周秦漢,近參牧甫、波外、峻齋、復戡諸家,天分既高,用功更深,於是一日千里,卓然自立。兄以近作賜示,我一一認真揣摩,只覺他的篆刻無呆板媚俗之氣,無矯揉造作之氣,無張牙舞爪之氣,風貌中正平和,氣息溫柔敦厚,一派深醇的學人氣象,於今可謂難得。我和巵堂兄年齡相仿,各自孩子也都差不多大。而他在工作、帶娃之餘,仍能佳作頻出,相較之下,我近年學藝俱荒,益覺慚愧。畏友如斯,吾自當勉之也!——傅豪(诗人、书法家)

金石學家、書法家魯九喜先生題“鄧廬余事”

王國維先生曾孫、復旦大學研究員王亮先生題“鄧廬印象”
作品展示

巵堂

羅丰

羅新

寶樹

胡成

是名盦

榮 新江

馬 伯庸

固堂 傅豪

聽雨齋 唐程燕

内卷

躺平

長安

牛馬走

德先生

賽先生

思無邪

雲從龍

又活一日

真實不虛
作者簡介
鄧孝康,字穆甫,號巵堂,別署鄧廬,篆刻門外漢、深度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