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栋
我不是郑渊洁
文 |剑钧
此文刊于2025年5月1日《新华书目报》,原标题为《情融岁月韵幽长》,系用散文笔调为李林栋散文选《走读岁月长》所写的序言之一
一
李林栋兄是个燃烧着诗情的人。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是诗。尤其近年间,他那“28个字 ”的新绝句,洋洋洒洒数千首,日日出新,几乎“霸屏”了朋友圈,若几天不见,倒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近日,有幸拜读李林栋散文选《走读岁月长》清样版,读罢顿悟,却原来林栋兄不光把日子过成了诗,也把散文写成了诗。且看《湖的启蒙》之美句:“在翻过一座茶山就是中缅边界的一处凹地,不知从什么地方日夜不停地流入一股活水。有人说其源在美丽的缅甸,又有人说它是来自巍巍茶山里的一条无名小河。呵,遥远的湖,我只记得你在我当时的心中盘旋良久以后,又悄悄地、悄悄地流向了缓坡下面的一片西双版纳绿色的丛林………”无须评论,只须一品,情融岁月,个性率真,是不是就很有诗的韵致?那么,再探究一下,他可否文如其人呢?
林栋兄光头,个儿大,声似洪钟,远远看上去,酷像郑渊洁。哎,这非我一人武断,在他身上也确实出过不少“张冠李戴”的笑话,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的一次“艳遇”了。多年前,他出席好友女儿的婚礼,人刚坐定,就吸引了一众目光。没多一会儿,翩翩走来一女青年,手捧一本童话书,虔诚地称郑渊洁是她的偶像,恳请郑老师签名并合影,旁边还有个专业摄影师端着单反相机,弓起身子做出抢拍镜头的架势。周边熟悉他的人直想笑,他却一脸清醒,绝无莫言替余华为粉丝签名那般“大度”,只是一笑置之。
我为此还特去求证。他对我说,没错,可他做他的郑渊洁,我做我的李林栋,关我何事?见我会心一笑,他一本正经地说:“哎,我年轻那会儿可是一头茂密黑发的。”
这张照片流传甚广,实为冯牧先生所攝。从左至右为凌力、李林栋、汪曾祺、高洪波、陆星儿,时为1991年在云南“红塔山笔会”会上
不久,我看到他年轻时的一张“帅照”,那是在云南插队时拍的。哇塞,小伙儿若穿越古代,足以貌比潘安,可谓倍儿精神。空口无凭,有汪曾祺老《调林栋》诗为证:“踏破崎岖似坦途,论交结客满江湖。唇如少女眼儿媚,固是昂藏一丈夫。”如今汪老手书墨宝就堂堂正正挂在他的家中。
汪曾祺老在生前曾专赋《调林栋》一首,十分风趣又显见其风骨
高洪波老师有次与我闲聊谈起了他:林栋早年不光人长的精神,还是个“领袖级”的人物呢,上学时班长,大队长,学生会干部都干过,去云南兵团插队,也是当地知青的“主心骨”。恢复高考后,他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在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做文艺部编辑,又到《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企业家》杂志做编委,后调中国作协了,也是个风云人物,做过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主任、中国散文诗学会总干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社区文化促进会会长,还创办并主编了《环球企业家》杂志。在他身上,总是散发着诗人的激情,他把所酷爱的文学也融入了诗。
我总算明白了。本来嘛,李林栋就是李林栋,他的诗人气质,他的诗人文采,他的诗人豪爽,不光展现在言谈举止,也表现在文字里,诗歌也罢,散文也罢,文评也罢,文笔所到之处,莫不散发出诗的韵味和青春的朝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林栋与汪曾琪老在云之南留影
二
林栋兄是个喜欢怀旧的人。从《走读岁月长》,就可读出他对云之南的款款深情。那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的热汗,也有他的泪水。历尽边陲忆彩云,他将青春记忆用青藤来编织。他在阿歇老爹屋檐下见到一根粗藤,竟突发奇想到学生时代的“拔河”,就鬼使神差地钻进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寻藤去了。“当我肩缠着足有二三十米长的鸡血藤回到曼青寨的时候,满天的繁星已经珍珠般地洒在了古老山寨的上空。一直挂念着我的哈尼族同胞们,有的高举着火把,有的弹起了三弦,有的吹起了‘把乌’……”(《寻藤纪事》)。多么富有诗意的场景啊,有情有义有真诚。他那会儿在西南边陲的知青生活有一年了,虽说日子很苦,他却把苦日子化为诗一样动情的文字。
2024年李林栋回插队时的云南澜沧与老友工人合影
他对我直言:“生活的苦难,很多人都经历过,但对苦难的解读却并非一样的。”这一见解,从《岁月总是“柳萌”》一文能找到答案:“‘柳树好活。’这真是柳萌先生耐人寻味的一个说法。粗略思之,我们可以觅得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它曾身陷苦难;二是战胜苦难说难也不难;三是战胜苦难就是‘好活’,战胜苦难后一定会活得更好。”
在云南景迈山下“惠民”(农场——兵团)“上山下乡”时留影,左为李林栋
想必林栋兄在云南插队的日子,也吃过许多苦,却从未挂在嘴边,吐糟在文中。反之,他将西双版纳认作了“我的乳娘”:“大地已经给我回音了,她说她喜爱我身上日益变黑的皮肤。您又用沉思的目光看着我年轻的心”(《西双版纳,我的乳娘》)。他喜欢少数民族兄弟的弩:“最富有魅力的是你那尖利的竹矢,竟毫无例外地在尾部扎着一根鸡毛或鸟毛,离弦时好像一支美丽的花,别在腰间或插在圆竹筒时,又如偎依着人身的—个漂亮的伴侣”(《弩的情思》)。他将深情写在山水之间,写在文字之中,也写在行走的人生之路。
那一年,他带着女儿到西双版纳去“寻根”,还特意在哀牢山多逗留一晚,坐在山上看星星,“可以亲近天上的星星以外,尚可聆听四周的蛙声一片,以及时而传来的声声狗吠。”(《2011:带女儿去寻根》)。这是何等浪漫的情怀,读得我心生感动。那一刻,我似乎走进了大美西双版纳,走进了他清朗的心灵深处。
李林栋(前左一)曾以记者身份采访过史铁生(前右一),这是在他家的合影
三
林栋兄是个不忘文学初心的人。有一年,做记者的他,脚踏雪后泥泞,走进史铁生小屋,听讲昔日往事:史铁生有一次坐轮椅去看电影,看门女人不放他进去,就想,若是她看过我的小说,知道我是谁,有可能会让我进去的。但他很快又想到:“那样一来,我可能就再也不会知道一个残疾者被拒之大门外的滋味了!”林栋兄意味深长地将此景写在《每一条路上都有鲜花》中:“‘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说完,史铁生若有所思地把目光移向窗外。我发现,瓦檐上的残雪,已经在春日下悄悄融化了。”多少年后,他还禁不住慨叹:“这就是作为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所曾经尝到过的一种滋味。大千世界,真是什么滋味都有。但如果不干副刊,又哪里会有这样好的机会来品尝生活的多姿多味?”(《绵绵副刊情》)。
李林栋在云南景迈山下在兵团插队时的留影,
他的《走读岁月长》,以独到的眼光看待文学,看待作家:他赞汪曾祺是中国士大夫文化的“稀有继承者”;他称高洪波成就了“当代中国文坛的一块魔方”;他为周明的“私人文学”喝彩;他尊王巨才为“归去来兮的大地歌者”;他言李硕儒是“一片永远的绿叶”;他言杜卫东的特色语言是“年轻态”;他讲孙晓青是“有‘采访’天职的资深报人”。这些师长都是我熟知的作家,概括如此简洁,又如此贴切,确有一语中的之妙。
2024年李林栋返回澜沧“探亲”时与路警在一起
他喜欢文学,喜欢读书。他以散文诗语言写就的《书香随想录》,似乎让我闻到了“十里春风不如你”的书香:“一朵书店之花盛开在我的案头,到处弥漫的,却是你的日夜熏陶。这一点,我很清醒。”“是的,人生的案头如果没有你,我又怎么能够沉醉在一卷无字之书呢?”“如果你不给我春天的味道,我至今还嗅不出大地的芬芳。”“你不同我说话,只是让我溶入你的无言之中。我这样做了。馨语声声,如花在耳”……想想看,若不是对文学和读书如此钟爱,一个人何以写出这般浓情文字?
林栋兄对书的浓郁之情,体现在每到一处都喜欢逛书店。每淘到好书便在朋友圈炫一把,难怪他舍弃了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自讨苦吃”地创办了网时读书会。记得那是2016年初,我客居在美国新泽西州一所大学的教工公寓里,一连接到林栋兄好几通电话,大谈创办读书会的“宏伟”设想,居然把我的心说活了,原本打算待上六个月的,结果提前一个多月买了返京机票。这一回来就没闲着,一众文人聚合在他的麾下,读读书,走走路,编编书,授授课,捐捐书,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在河北迁安的万人徒步大会上,他行走在队伍最前头,竟像年轻人那般活力四射,开心地舞动网时读书会的那面大旗。我在一旁“惊诧”,古稀之年的他何来那么大的精气神儿啊。
这是最近李林栋与网时读书会同仁一起編撰的“最美北京”三部曲
四
初识林栋兄当为 2011年夏,经柳萌先生引荐,相会在天津滨海新区。我的长篇报告文学《滨海光电交响曲》一书的首发式和研讨会在此举办。那次,我第一次领略到了林栋兄的风采。他声音宏亮地做了《书写滨海传奇的人是可敬的》的主题发言。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记得发言的还有周明、柳萌、李炳银、傅溪鹏、韩小蕙、陈先义、徐忠志、红孩等。
2011年,参加那次座谈会的部分人员:前排(左二)李林栋、前排(右一)李炳银、(右三)周明、(右四)柳萌、(右五)傅溪鹏、(右七)陈先义;后排(左一)刘建民、(左四)剑钧、(左五)徐忠志、(左七)李树泉、(左八)红孩、(左九)周舒艺、(左十)傅洁等
几天后,其文字与多位老师的发言刊发在《文艺报》上,用了整整一大版。他那篇以散文笔法写的文评充满了浓浓诗意:“沧桑巨变,魔幻升级,谁能说滨海新区的十年发展史不是一段惊世传奇?谁又能说,那些书写这段惊世传奇的最普通的滨海创业者不是我们最可尊敬、最应该感谢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呢?书写也是创造。那些滨海传奇的书写者是在为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精神财富。”而今这诗意文字也收录在散文选中。再读。再细品,我除了感到亲切,还感到了温暖。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林栋与高洪波(左)在云南瑞丽边陲留影
林栋兄擅长用散文诗的笔调写散文,很注重文学语言的运用,像《远山之恋》写道:“我的爱情是属于西双版纳的。我爱晓雾乍开,那里的竹林摇曳;我也爱月色溶溶,那里的树影婆娑 ;我爱鹰隼盘旋于坝子中央,四周是一片甘蔗的海洋;我也爱鹭鸶扑翅在稻田一隅,向着静悄悄的溪水嘤嘤歌唱;我爱那里的一切:如洗的蓝天、抚面的暖风、飞翠的小鸟、湿润的草地……” 此言画面感极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味道。这也许与他当年与柯蓝和王宗仁一道推动中国散文诗的创作有关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深圳就听柯蓝先生谈起过林栋兄对文学的执著,可那会儿,我们还不曾相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林栋(中)与高洪波(右)等在北京文采阁留影
多少年后,我有次在王宗仁老师家,听他聊起柯蓝先生同他和林栋兄在一块筹办《散文诗报》的难忘往事,我恍然明白了什么是对文学的真心热爱,什么是快人快语的性情中人。林栋兄在这部集子中,用了大篇幅聊了那个年月的文坛旧事,他写与汪曾祺结的“书缘”,他品高洪波生活散文的“京味儿”,他叹柳萌岁月随笔的“拾趣”,他论王彬散文中的“想象”,他赞马力独具匠心的“沉潜”……与此同时也让我领略了他的文字功力。他将文学之情融入岁月长河里,让诗的意韵随风荡漾,其散文也随书香飘来,化作了芬芳的小桥流水。
李林栋重回云南景迈山下时的留影
读罢《走读岁月长》,我犹如沐浴了浩然的文字春风,不禁开阔了我的眼界,也净化了我的心灵。相信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会有所受益的。因为,这不光是林栋兄的个人散文自选集,也是他写给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我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冬去春来,杜鹃啼血。这是一部凝结了他无悔人生的泣血之作。我从这部书中也受益了,因为我也是从那个年代,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人。于此,我便在想,那优美的文字,可否是流淌生命大河里的情思浪花,最终汇入到了,那个永远属于自己的春天里……
李林栋
剑钧
剑钧,本名刘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从事文学创作。
曾入选新浪读书超强阅读人气榜,作品入选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重点选题、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文库,以及中国散文诗年选、人民日报年度散文精选、民生散文选、中国生态文学年选、中国生态散文年选、香港《橄榄叶》诗歌年鉴等十余种选本,多部作品入选亚马逊、当当、新华书店文学作品排行榜,或再版印刷。
迄今结集出版长篇小说《爱情距离》《古宅》《巴黎背影》等10部、长篇纪实文学《黎明再出发》等8部、散文(诗)集《写给岁月的情书》等11部,累计29部,约7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