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让科学与文学在顶峰牵手
转载自:合肥晚报

印象

科幻作家吴岩
“春天不是读书天”,而 “世界读书日” 恰在芳菲四月。与读书日呼应,4 月 19 日,2024 年度 “人民文学奖” 颁奖典礼在四川举行,由南方科技大学陈跃红、吴岩和深圳大学尹迪联合创作的科幻剧本《云身》荣获 2024 年度 “人民文学奖”(特殊文体奖)。
剧本获奖、演出破圈,《云身》成为科幻文学多元跨界的 “现象级” 作品。当硅基生命作为崭新的 “他者” 参与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碳基与硅基两种生命形态,将如何 “存在” 和 “共生”?编剧以灵动细腻的笔触,对二者的关系及伦理,进行了一次坦诚、深入而又充满艺术风度的探索。
戏剧中的 “云身”,是人类在平行世界里的虚拟替身。现实世界里,文字也是生活的一种镜像。文如其人,得到了颇具时代特质的印证。《云身》以多种文艺形式呈现,吴岩也是多元生活方式的践行者,身为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他让教学与写作相互激励,在前沿文学领域作出贡献,是他的心愿,而愿望达成的条件是 “独特”—— 找到新的、独属于自己的前沿文学赛道。

吴岩主编新书《科幻文学研究手册》
2025年3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话
科幻戏剧
是一块亟待开垦的新地
01
合肥晚报
《云身》如何呈现 “科幻戏剧” 的文体特殊性?它的跨界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吴岩:今天人工智能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最大推动力之一,同时也是焦虑的产生地之一,《云身》深度描写和思考了人工智能主题,赶上了时代的脉搏。此外,人民文学奖特殊文体奖给了 “科幻戏剧”,其背后展示的是《人民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界对文学创新、独特创意的承载和支持,比过去有了巨大变化,《云身》可谓恰逢其时。
《云身》的故事发生于 2050 年 —— 元宇宙与数字孪生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人类的真实肉身与虚拟替身 “云身” 平行生存。随着剧情发展,他们发现,自己的命运其实关系着 AGI 时代的数字孪生、元宇宙法律,甚至智人在这个地球上的未来前景。
《云身》从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 “跨界” 之旅。2022 年底,《云身》剧本创作完成。2023 年开始,《云身》在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分别上演,而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巡回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欢迎与认可。因为《云身》的成功,接下来还有两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
科技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与其纠缠不休。《云身》被搬上舞台,让艺术与现实形成 “互文”。《云身》证明了,科幻戏剧是一块亟待开垦的新地,在当下与未来的科幻产业布局中不可或缺。
创作的核心
不在于体系是否 “硬核”
02
合肥晚报
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因素,是你的科幻创作原动力?科幻小说是否都需要构建 “硬核” 幻想体系?
吴岩:每一篇作品的创作原动力是不一样的。有的短篇小说就是因为突然之间想到了一句话,觉得这句话特别好,而把它写成一个作品。也有时是因为看到一种新科学技术诞生,可能也想写一个相关的故事。还有些是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很想把它阐述出来,最后就把它变成一个小说。虽然没有一个固定化的原动力,但我们作为创作者确实有关注各种科学进展、社会变迁的习惯。我有一个文件夹,里面就是把各种可以写成作品的想法列举下来,列了很多,但多数都没有写出来。
我在 2000 年写过一篇小说《鼠标垫》,就是因为看到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掘,觉得特别有意思。还有像长篇小说《中国轨道号》,是因为我原来就是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再加上我对航天有一些情怀,就想把那些年的航天故事写一写。
关于幻想世界的建构,我没有特别的模式。我不是理工科出身,幻想体系不那么 “硬核”。我还是喜欢写神奇的未来,神奇的过去,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怎么变得 “不一样” 了。我觉得创作的核心,不在于体系是否 “硬核”,而是写出感动人的作品,让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你的作品受到鼓舞、产生共鸣。
人工智能
让科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03
合肥晚报
如何看待 AI 对人类写作的强势介入?它将成为科幻创作的转折点吗?
吴岩: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既带来机遇,也暗藏危机。AI 为创作提供了高效工具与全新平台,甚至能生成创意、优化叙事;但另一方面,技术对创作主体性的冲击、对人文价值的消解,也让许多作家陷入焦虑,甚至人类写作者存在的意义都被质疑。科幻文学作为 “古老” 的文类,始终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前沿阵地。它不仅是未来科技的预言者,更是人类伦理与文明困境的反思者。在 AI 时代,科幻创作者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同时坚守文学的人文内核,引导公众思考科技与人类命运的深层关联。
借助 AI 工具,作家可基于个人需求快速生成创意框架,甚至实现 “按需印制” 的个性化创作。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创作门槛,使科幻文学从 “精英写作” 迈向 “全民共创”。但 AI 并非取代作家,而是将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转而专注于更高维度的架构设计与思想表达。未来的作家是智能协作者,需深谙 AI 逻辑,将其转化为创作伙伴。
与精准写作相伴而生的,是 “小羊圈文学” 的兴起。它指的是以小型社群为单位的创作模式:家人、朋友或兴趣小组通过 AI 工具自主生成作品,并在小范围内分享传播。这将赋予文学更自由的生长空间。当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科幻将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思考未来的载体。
越独特
越有延续的可能性
04
合肥晚报
诞生于科技爆发时期的合肥科幻小说大赛,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你对本次大赛有何期待?
吴岩:合肥是中国的 “科技之城”,所以我觉得合肥举办科幻小说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也给别的科技中心城市树立了榜样。我认为要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啊,比如说我们谈到的原创的动力、AI 与人类写作的关系,在比赛中更注重这些也很好,那么评奖就要侧重这些方面。以后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作品就能够脱颖而出,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个奖一定要有它的侧重性。希望可以经常组织科幻作家到合肥采风,另外其实有很多科研工作者也想写科幻小说,可以为科研工作者定制文学培训,帮助他们学会写作。
所以我万分期待合肥科幻小说大赛能形成一个独特的奖项,越独特,它就越有延续的可能性,越能够使一批人集中在它周围,形成自己的流派。我们现在需要自己的流派。
众所周知合肥有量子科技、人造太阳等前沿技术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文学元素,比如设定 “量子科技奖”“量子纠缠奖”“人造太阳奖”,来奖励与这些题材相关的最高水平作品,让科学与文学在顶峰相遇,在风光无限处牵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