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淦 昌 传
池国芳
王淦昌 —— 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
第一章:江南水乡出英才
1907年5月28日,江苏常熟枫塘湾的一户普通人家,一个男婴的啼哭声划破晨雾,他便是后来被誉为“中国核科学之父”的王淦昌。年幼时,命运便对他施以严酷考验——四岁丧父,十三岁失母,幸得外婆抚养。然而,苦难未折其志,他如野草般倔强生长,在私塾与学堂间辗转求学。十三岁那年,他负笈上海,考入浦东中学,自此推开科学之门。彼时的中国,列强环伺,民不聊生,少年王淦昌目睹国耻,心中悄然埋下“科学救国”的种子。
第二章:负笈清华,远渡重洋
1925年,王淦昌以汽车维修技工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这一选择令乡邻惊诧,却注定改写中国科学史。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他完成中国首篇大气放射性研究论文,锋芒初露。1930年,他考取官费留学,远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核物理学家迈特纳。在异国实验室,他提出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却被导师以“异想天开”为由驳回。两年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依此思路发现中子并获诺贝尔奖,迈特纳懊悔致歉,而王淦昌淡然一笑:“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第三章:以身许国,隐姓埋名
1961年春,一封密电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面对国家召唤,54岁的王淦昌掷地有声:“我愿以身许国!”从此,国际物理学界再无“王淦昌”,西北戈壁多了一位化名“王京”的神秘老者。他带领团队在青海金银滩啃干馍、饮苦水,夜以继日攻克原子弹内爆技术。试验场上,他与年轻工人同吃同住,被亲切唤作“王老头”。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他仰天长叹:“这声巨响,值我半生隐姓埋名!”
第四章:科学巨匠的烟火人间
王淦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浙大西迁途中,他随身携带一个铅盒,同事戏问:“可是金银细软?”他郑重答道:“此中一克镭,胜千金!”战火纷飞中,他伏案写下《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论文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轰动学界,却因国内条件所限,与第二次诺奖擦肩。
生活中的他,亦是一位浪漫诗人。在青海草原,他写下《从军行》:“一战生擒吐谷浑,不捧朝阳终不还”;思念妻儿时,笔端流淌“漏转更深未成眠,初来日夜盼东还”。他将科研奖金悉数捐资助学,临终前仍嘱托子女:“十万赠与家乡中学,莫提我名。”
第五章:星辰为证,精神永存
1998年12月10日,91岁的王淦昌溘然长逝。次年,党中央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其光芒永恒闪耀苍穹。国家博物馆中,一只斑驳木箱静默陈列,箱上“王京”二字,诉说着那段隐姓埋名的岁月。
从江南孤儿到国之脊梁,王淦昌用一生诠释“勤学、爱国、奉献”六字。他三次与诺奖失之交臂,却甘愿将姓名埋进大漠黄沙;他并非完美父亲,却以报国大爱滋养后世学人。今日,当“王淦昌星”划过天际,我们仍能听见那个苍劲的声音在历史长河中回响:“科学没有终点,但祖国永远是我的起点!”
注:
本文融合史料与文学笔法,通过细节刻画(如铅盒藏镭、戈壁赋诗)展现王淦昌的科学热忱与人文情怀,力求突破传记的刻板叙事,以时空交织的笔触致敬这位“以身许国”的民族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