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深处有雷音
敦煌四日行之谒莫高窟
07
邂逅敦煌
王建生 中国作协会员
四天上午 谒莫高窟。
跨入二十世纪,敦煌的守护人就更具代表性。常书鸿,1943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敦煌壁画修复、临摹、研究之先河,成为敦煌壁画现代保护的奠基人。继任者段文杰扎根荒漠数十载,初创科学保护体系。有敦煌女儿之称的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理念,推动莫高窟保护立法,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国家荣誉称号。
游客接待中心距莫高窟数千米之外。安检后,游客观看两场电影。第一场超宽银幕,三维空间,影片叙述当年开凿洞窟、绘制壁画以及相关故事,将浩繁的工程融于一片银幕,把千年创造浓缩成短短的一刻钟,每一个游客都置身现场。第二场是球幕电影,从魏晋讲到隋唐,主要介绍洞窟、神龛以及菩萨造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球幕电影更为刺激,演播厅机关重重,一会儿是四周都是银幕,同时发声,而且声音各不相同;一会儿电闪雷鸣,山摇地动,观众席的座椅与之配合,大幅度地位移。坐在电影院,置身神秘的三危山。看完两场电影,游客们便对敦煌莫高窟有了基本认识。
据唐代《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公元366年,(东晋时期),北方的前秦逐渐强大,中原战乱频繁,而河西走廊相对稳定。也就在这一年,僧人乐(傅)尊云游至敦煌鸣沙山,忽见山顶金光闪耀(一说是河对岸的三危山),如现千佛,心生感悟。认定此地为佛家圣地,遂在崖壁上开凿山洞苦修。此为莫高窟之起源。接着,发良禅师追随而来,开凿第二个洞窟,莫高窟的佛教艺术由此而延续。
至北魏时期,朝野上下信佛,洞窟建造工程得到王公贵族的支持,于是,莫高窟迎来第一次修建高潮。唐时,国运兴盛,丝绸之路繁华,鸣沙山洞窟开凿及佛像建设声势也愈加浩大。至武则天时期,形成了“千佛洞”规模。最大的洞窟高达33米,外加九层遮檐,成为莫高窟的地标。洞窟内,坐佛面像丰满,既符合唐人的审美习惯,还依稀有点女皇模样。
莫高窟的传说佐证了佛教由丝路而传入中国的历史,也为中国僧人通过“神迹感应”选择修行之地的宗教文化传统列举了示范。
《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故事大体与此相似,而其痛苦更甚,意志更坚。话说那一日,一只雄鹰追逐一只鸽子,双方急坠而下,冲破重重云层,鸽子盈泪呼救,跌落在尸毗国王的身边,紧随其后的鹰要求大王归还它的食物,并称自己已经饥饿不堪。尸毗王发愿庇护一切困苦的众生,不让鹰吃掉鸽子,可鹰强调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而且只吃新鲜血肉。尸毗王不愿救一性命而害一性命,遂决定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血肉满足鹰。他命人拿来盘称,一端压上鸽子,另一端压上自己的血肉。可奇怪的是一块肉、两块肉、三块肉……居然无法与小小的鸽子等重,腿上的肉割尽了,割胳膊,胳膊没肉了,还割上身,全身割完了还不够,尸毗王拼尽最后的力气,坐进了称盘,终于达成心愿,称的两端平衡了。
和《萨埵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一样,《尸毗王割肉救鸽》的故事也只是一段神话传说。作者发挥了超乎凡人生活的想象力,宣扬慈善的力量,宣扬众生平等和生命珍贵的道理。与割肉舍命相比,人,还有什么痛苦不能承受,什么东西不能舍弃?它们如同“割股救母”的孝道故事一样,通篇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第三个故事是《释迦降道成佛》,传说萨埵王子和尸毗王都是释迦的前身。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加毗罗卫国的太子,生来便是荣华富贵,他立志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的诸种苦相,来到菩提树下,静坐冥思。太子的修行惊动了魔王波旬,他担心,世人若离开利欲,自己就无立足之地。于是,趁太子慧眼未开,带领三个女儿来到太子身边,先以权力引诱,后以女色引诱,甚至动用武力威胁,竭力阻碍太子成道。可太子不为所动,静坐原地,经受了权欲、色欲、贪欲的考验,战胜了魔王,成等正觉。
时间过得真快,才看完十个洞窟,时钟就敲响了十一点,我们该走了。讲解员老师知道我们的心情,带我们来到了16窟17窟,也就是著名的藏经窟和道师王圆箓的修行窟。藏经窟狭小,体积十来立方,装满了有关佛家和道家的经书和字画。待到看守莫高窟千佛洞的道师王圆箓发现时,已封存达数百年。清王朝的康乾盛世没有为莫高窟留下建设的手笔,而清末的衰败没落倒是给中华民族的国宝库造成了巨大损失。英国人斯坦因首开窃取先例,仅花费区区三百两白银就买动了道士王圆箓的贪心,他用耻辱的官方文书为偷运文物的车马铺平了道路。英国人仅一次就运走文物二十二箱。接踵而来的有日本、俄罗斯等列强。若大的鸣沙山,层层叠叠的千佛洞,五万多件宝贵文物,如今十之八九地陈列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其它国家的图书馆。
不堪回首中华文化的劫难,不能忘记的弱肉强食记录,形成了中华子孙永远的心痛!它将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三大不平等条约一道,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历史再次昭示,文化与国运紧密相联,优秀民族文化与优秀民族精神互为表里。文化强,则国运强;民族兴则文化兴。自强自立是一个伟大民族永恒的主题。
风起了,天边恍惚一阵雷声,是常书鸿的《敦煌颂》,“沙岭环抱佛窟群,千年艺术此问寻。匠心苦旅谁人识,大漠深处有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