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许峰新诗《谁解离愁》赏析
宝岛:萧啸
在许峰先生的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弥漫着离愁别绪的世界。诗的开篇,“九天朦胧/丝丝细雨/扑向苍茫/滋润着江河原野”,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细雨蒙蒙的画面。细雨本是润泽万物的生机之象,然而,它却“难缓游子离愁”,这一转折,瞬间将氛围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拉向了深沉的情感领域。
诗人对离愁的具象化描写堪称绝妙。“那愁/似慈母白发串起/似严父皱纹织就”,如此独特的比喻,把无形的愁思与父母那饱经岁月沧桑的形象联系起来。慈母的白发,严父的皱纹,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亲情的深刻印记,而离愁就像这些印记一样,“扯不断磨不烂/分分寸寸/萦绕在心头”,这种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离愁的顽固与绵密。
随着诗歌的推进,“岁月不饶人/时光难温情”的喟叹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伤感的氛围。许峰先生年近7旬,虽然谈不上“垂暮之年”,但他在这首乡愁诗中却把垂暮游子与故乡、父老的告别时那种与青壮游子截然不同的心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身为“垂暮游子”,每一次告别故乡,都像是在拉长归途;每一次告别父老,重逢的希望和机会是在做减法,甚至“告别成来世重聚前奏”,这种悲怆的情感,绝对是一般青壮游子无法体验和感受得到的,就连我这个自感读书阅诗无数、又身在异乡似乎看不到归期的文人,也是第一次从许峰的这首诗中对“垂暮游子”告别故乡和亲人时的那种“见一面少一面”的悲怆,感觉让人刻骨铭心。当诗人发出“问世间万物/谁解个中愁”的疑问时,我们也不禁陷入沉思,这离愁之苦,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
在旅途之中,“车在奔驰/影在随行/离乡的路在延伸”,动态的描写让离乡的过程更加直观。路边草木的倒退,飞鸟和鸣却不解怅惘,进一步烘托出一位“垂暮游子”告别家乡和亲人时的孤独与惆怅。诗人“把手伸到车窗外/抓不住任何留声/接一把凉凉的细雨/攒成泪线/静静淌难休”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极为生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只能接住凉雨化作泪线,那种无助与哀愁跃然纸上。
许峰先生这首《谁解离愁》,整首诗从自然景象入手,巧妙过渡到情感的抒发,通过独特的比喻、细致的描写以及真挚的情感倾诉,细腻地展现了“垂暮游子”独特的离愁别绪。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或许常常忽略了这种深入骨髓的乡愁,但这首诗犹如一阵清风,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对亲人的那份眷恋与不舍之情。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广东省首届写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萧啸,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宝岛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现任职湖北黄冈美嘉医疗美容集团总经理助理、高级顾问讲师,鄂州市菩仁医疗集团文化部长。黄冈市萧啸文化传媒负责人。本人特别热爱中国共产党,强烈支持宝岛回归祖国,愿将一生所学,贡献祖国。30岁大学毕业,任职中国宝岛地区知名新闻媒体总编辑,记者生涯18年,采访写作超过1千万字,1990-2000年带领宝岛新闻界突破传统,影响社会舆论发展至钜,创造世界新闻史多项记录。个性开朗豁达,经常保持积极奋斗向上,喜欢与人为善,乐于牺牲奉献,人称快乐教主,自号社会王萧啸,大家都叫我萧啸老师。
主编:洪新爱
组稿、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除!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