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盖州皮影"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盖州皮影”的照片,竟是我小弟振海拍的,他的镜头将盖州皮影亦真亦实亦谐亦趣的记录下来,一种桑梓之情便油然我心一一
还记得,2009年迎春花初开的时候,我来北京办事。下了火车进入地下通道,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猛然瞥见右侧墙壁上有一幅高约1.5米的宣传画,旋即有4个大字闯入我的眼帘:"盖州皮影",我心中一阵惊喜,咱"盖州皮影"上北京火车站了!
旅客如河,停不得脚,所以未及细看,留了一点遗憾在心头。
出了火车站,进入地铁站,地铁站的墙壁上彩色广告夺人眼目。蓦地,"盖州皮影"4个字再度闯入眼帘,在地铁站的墙壁上依然有"盖州皮影"的宣传画。
仔细看去,画面简洁,白底彩图,"中国民间手工艺术一一辽宁盖州皮影"的字样错落有致布于其上;图为一古典影人,雕刻细腻,生动奇巧,臂动身摇,妙趣横生。
在"盖州皮影"的宣传画前,我揣摩了许久,心中泛起一种自豪感来一一
我是土生土长的盖州人,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去看驴皮影。那厢里扯起一块白布来,挂起两盏灯,皮影戏就开场了。皮影艺人唱、念、拉、耍,于是那些驴皮刻就的影人便有了灵性,岳飞、穆桂英、樊梨花等等豪杰就这样走进了我心中。驴皮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该是"大巴掌"了,他应该属于现在马戏团里的丑角之类,那一张皱皱巴巴的脸和一只大巴掌,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还在盖州的偏远乡村里看过皮影戏。
据载:盖州皮影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脉,长期流传于辽南地区,并远播于吉林、黑龙江一带。到清末民初,已趋于完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盖州皮影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见长,形成了一整套完美的美学模式。
2008年1月,经文化部批准,"盖州皮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博物馆精选1993件盖州皮影影人收藏保存(我的好友张永夫收藏的影人就是这一次被国家博物馆选中的),使"盖州皮影"成为中华记忆中永远的美好。
随着电影电视的发展,盖州皮影戏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去,但作为历史的艺术影像和这块土地上的文化积淀,盖州皮影以另类方式述说着我们曾经创造过的生活和走过的岁月,这大概是"盖州皮影"能够成为"国宝"的内涵吧?
其实,就皮影戏而言,并没有完全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淡去的是皮影戏的道具影人,而皮影戏演化为了影调戏,即:撇开道具影人而由真人来演,使用的依然是皮影戏的曲调。如今影调戏又演化为了辽戏,成为了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一个戏曲种类,盖州的辽戏团就是例证。
小弟的几张“盖州皮影”的照片,把我带回了童年岁月、带回了和皮影团相邻的那个大杂院和不能忘却的盖州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