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下栖迟赘客惭
——左宗棠在隐山桂在堂的蛰居岁月
赵志超
左宗棠
左宗棠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湘潭隐山脚下的桂在堂周家,作为他生活了13年的地方,无疑是他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且独特的岁月。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湘阴柳庄。清末湘军首领、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历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侯。光绪七年(1881),任军机大臣,调任两江总督。1885年9月5日病殁于福州。他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湘阴左家,本是一个普通的耕读世家。然而,命运对左宗棠却有些不公。从他12岁时起,大哥、母亲、父亲相继离世,家庭的重担和经济的困境犹如千斤巨石,压在了他的肩头。为了照顾寡嫂,左宗棠将家中田产全部给予嫂子,自己只身前往长沙城南书院求学,过着极为困窘的生活,娶妻生子也成了奢望。
此时,湘潭隐山脚下的方上周氏辰山周家,家境殷实,在当地声名远扬。桂在堂俗称贵子堂,早年叫亭子屋场,位于湘潭县排头乡辰山村,距隐山东麓3公里。主人周系舆(1788—1815),字立齐,号衡在,诰赠奉直大夫,早卒;夫人王慈云(1790—1864),擅长诗词,为方上周氏女诗人群首领。其兄周系蔚(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英(1765-1824,清户部左侍郎)也曾在此居住。
由于丈夫英年早逝,王慈云便成了桂在堂的主人。桂在堂住着湘潭望族方上周氏后裔。近代以来,这个家庭人才辈出,满门俊彦,文采斐然,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了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左宗棠的夫人周诒端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桂在堂是一座大型的湘中民居建筑,五栋房屋,三进五开,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多为两层楼房,青砖小瓦,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湘潭并不多见。其背靠凤凰山,前傍护庄河,过护庄河吊桥有一开阔地坪,入坪有墙,墙开三槽门。居中三栋,坐北朝南,呈乾卦形状。前栋大门居厅中,厅屋两边为门房,左门房旁边为厢房,右门房旁边为厨房。前栋后有甬墀,甬墀内两棵桂花树东西相映。每逢八月,香飘全院,“桂在堂”即得名于此。有甬道入中栋,“桂在堂”镏金大字横匾高悬于大门之上。中栋鼓壁大门前后对开,厅两边分别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开的八角门,再两边为厢房。中栋栋梁下藏有历书。后栋正中为厅屋,厅屋两边各有厢房两间。宅院东西两侧,各有一栋横屋,结构与中间屋宇相似。五栋房屋分合自然,浑然一体。全院有天井四十八个,按八卦图形排列,两边横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
修茸一新的桂在堂,已于2025年5月正式开放。
清道光十二年(1831),左宗棠因家道中落,入赘桂在堂周家,娶周诒端为妻。
左宗棠与周诒端的婚姻,看似无奈之举,实则前世有缘。传说,一天他在城南书院听说桂在堂比联招亲,十分兴奋,于是跋涉百余公里,来到了桂在堂,拜见了女主人王慈云,也见到了她的长女周诒端。周家母女都是才女,擅长诗联。周诒端(1812—1870),字筠心,自幼在母亲的教育下,熟读经史,长于吟咏,尤善古近体诗,著有《饰性斋遗稿》,存诗139首。通过比联招亲,左宗棠与周诒端相互心仪,暗生情愫,因而缔结了婚约。
事实上,周诒端之父周系舆与左宗棠之父左观澜早有同窗之谊。左观澜(1778—1830),字晏臣,一字春航,湖南湘阴人,早年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时,就与周系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促使他们为子女定下了这门亲事。周系舆与王慈云育有三子二女,并非为了延续香火而招赘女婿,而是因双方长辈们婚约在先,加之周氏不废旧约,信守诺言,愿与左家结为秦晋之好。
清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岳母王慈云命儿子周诒煜将贫困无依的左宗棠接到桂在堂,与周诒端成亲。自此,左宗棠正式踏入桂在堂的大门,“赘居妇家”,并在桂在堂西屋辟一书斋,从此开启长达13年的“赘客”生活。“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左宗棠曾在诗中写下这样的句子。身为赘婿,飘泊他乡,左宗棠有寄人篱下的感慨。乡邻中虽有“桂子堂,招个郎,吃掉三仓谷,睡烂两张床”的闲言碎语,但岳母王慈云不为所动,始终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包容。妻子周诒端更是全力支持左宗棠的志向与追求,即使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她也坚定地站在左宗棠身旁,为他遮风挡雨。
婚后,乡试发榜,左宗棠中第十八名举人,其兄左宗植中解元(第一名)。后来,左宗棠屡试不第,便在桂在堂的西屋开辟了一间书斋。从此,这里成为了左宗棠梦想启航的港湾。25岁时,左宗棠在书斋挥毫写下一副励志名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不仅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一生的志向与追求。
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
在桂在堂,左宗棠潜心苦读,留意农事,一边钻研舆地、兵法、农学,一边涉猎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诸多经世致用之学。他与夫人周诒端花费三年多的时间,精心绘制出全国各省地图,这份地图不仅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更为左宗棠日后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为岳母王慈云《慈云阁诗抄》题签
在蛰居桂在堂的日子里,左宗棠与岳家人相处融洽。岳母王慈云,是一位极具涵养且才情出众的女子,寡居多年,终日以吟诗为乐,并课读儿孙,著有《慈云阁诗钞》。左宗棠对岳母的诗作赞赏有加,称“余赘居周氏,常闻外姑说诗骚多新鲜”。后来,他还亲自为岳母出版诗集,以自己当时的封爵身份“恪靖伯”为书题签并作序,并将岳母的诗集与两个女儿周诒端、周诒蘩及孙女周翼杶的诗附在一起刊印,足见他对岳母的敬重与深厚情谊。
左宗棠与妻子周诒端更是夫妻情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与左宗棠结为伉俪后,内助左成就伟业,成为其贤内助、好知己。左大器晚成,她一直无怨无悔,鼎力相助,夫妻感情甚笃。
清道光十三年(1833),左宗棠上京会试,赋诗《燕台杂感》八章志感,周诒端作《得外都中书却寄》诗二首,慰勉丈夫,诗中有“虞卿尚有居穷乐,庞统知非作令才”及“信有诗书能自乐,为知时命更无求”之句。
左宗棠三次应会试落第,决意隐居田园,曾作《自题二十九岁小像》八章。周诒端奉和四首,期许甚殷。其二云:“轩轩眉宇孤霞举,矫矫精神海鹤翔。蠖屈几曾舒素志,凤鸣应欲起朝阳。清时贤俊无遗逸,此目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由来王道本农桑。”周诒端用《易.系辞》蠖屈求伸之意相勉,以获得朝阳鸣凤美誉的李善感相期许,给予左宗棠以极大的慰藉,为日以后建功立业提供力量支撑。
婚后多年,周诒端未能生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她多次劝说左宗棠纳妾,左宗棠却因夫妻感情深厚而拒绝。后来,在周诒端和母亲王慈云的再三劝说下,左宗棠才迎娶侍女张氏为妾。或许是这份善良与包容感动了上天,此后周诒端和张氏先后为左宗棠生下四子四女。按照封建习俗,赘婿所生子女应随女方姓,但周诒端和家人十分开明,坚持让孩子们姓左,这让左宗棠倍感温暖,也进一步加深了夫妻间的感情。
周诒端才华横溢,与左宗棠时常以诗词唱和,情感在一来一往的唱和中愈发深厚。周诒端曾作一诗:“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有约证兰言。自从环佩离瑶岛,终古津梁守剑门。”表达对夫妻缘分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左宗棠也以饱含深情的诗作回应,倾诉着对妻子的爱意与感激。
读书吟诗之外,周诒端还从事女红、农事。所作写景咏物诸诗,反映田园生活情趣。如《四时绝句》之三云:“寒蝉嘒嘒怯飞霜,一片秋心诉夕阳。奠向天涯怨摇落,年年风日有炎凉。”其造语工致,寄意深远。著有《饰性斋诗集》,收入古近体诗135首。其与母亲王慈云,妹妹周诒繁,侄女周翼砘、周翼杓、周翼梭,女儿左孝殡著有合集,名《慈云阁诗抄》,左宗棠为之作序、题签。
左宗棠不仅与妻子感情深厚,还十分关心岳家其他成员。他曾帮小姨子、女词人周诒蘩做媒,将她许配给旧识张声玠。张声玠(1801—1848),字奉兹,号玉夫,湘潭人,清代戏曲作家,颇具文才。其发妻病故后,左宗棠认为周诒蘩足以与他匹配,便促成了这桩美满的婚姻。后来,太平军兴起,周诒蘩一家还前往湘阴左宗棠在白水洞的避难所躲避兵祸,可见两家关系之亲密。
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主讲渌江书院期间,结识两江总督陶澍。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左宗棠应邀到安化陶澍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
1843年,左宗棠依靠多年在陶家当塾师的积蓄,在湘阴柳家冲购置田产,建成新居“柳庄”。1844年10月,左宗棠携妻妾和四个女儿举家迁回湘阴柳庄,其蛰居桂在堂达13年之久。
即使离开了桂在堂,但左、周两家的情谊依旧深厚如初。岳母王慈云曾多次前往湘阴看望女儿女婿和外孙女们。她在《慈云阁诗抄.序》中写道:“时携孙女翼杶来柳庄,暇以诗课诸孙,每夜列坐,诵声彻户外 。”渲染出一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保卫大清江山。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左宗棠缒城而入,张亮基将军事悉数托付左宗棠打理。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建议大都被采纳并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此后,左宗棠驰骋沙场,夫妻聚少离多,家中事务皆由周诒端料理,使左宗棠无后顾之忧。
咸丰四年(1854)4月,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其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左宗棠参赞戎机,焦思竭虑,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械、船只。后由曾国藩保举,特旨为四品京堂,率兵号“楚军”,与太平军作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人物。此后,左宗棠青云直上,周诒端犹守俭朴,继续从事女红、农事,长期居于乡间,暑天施茶,冬天施粥,造福乡里,很少到丈夫官所居住。
雨中桂在堂
同治九年(1870),周诒端夫人逝世,终年58岁。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正在平定陕甘内乱途中,因路途遥远,且通讯不畅,一月后方得知消息,顿时悲痛万分,老泪横流。周诒端以贤淑著称,左宗棠早年困顿时,她始终全力支持并慰藉丈夫,辅佐甚多,感情弥笃。左宗棠未料到,与夫人在武昌分别不足三年,她即离世,两人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当日,左宗棠神思不定,午后于帐中徘徊,未觉天色已晚,暮色深沉。次日夜,左宗棠忙完军务后,撰写《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及家书。至午夜四鼓,书写完毕,衣襟早已被泪水浸湿。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反复提及:“尔母一生淑慎,视古贤媛无弗及也。吾家道赖以成,无内顾忧。”为周夫人写作墓志铭时,左宗棠明确表示身后要与周夫人合葬的心愿:“敕儿卜壤容双槥,虚穴迟我他年瘗。”
左宗棠在桂在堂的十三年,是沉淀与积累的十三年。这里是他在风雨飘摇中的避风港,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心学习与成长的宁静环境;这里是他梦想启航的港湾,让他从一个落魄书生逐渐成长为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他与辰山周家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岁月长河中留下的动人印记,被世人传为佳话。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仿佛能透过时光的缝隙,看到那个桂在堂书斋中刻苦钻研的左宗棠,以及他与岳家人们相处时的和睦场景,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写于2025年4月15日
修改于5月16—17日
2025年4月14日,作者在参观桂在堂时留影。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