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江苏分社编委机构
顾问:温江(群管理) 高超(兼群主) 卢振林
社长:侯建
副社长:贺文龙 吕锦芳
指导:苏玉红 杨志军 刘建新
主审:闫霞 高玉凤
编辑:李玲 秦凤莲 段淑英
七律·五一节抒怀
闫霞(诗韵流年)
汗洒春秋五谷香,勤耕华夏岁繁忙。
封疆曲水千畴绿,德化清风百卉芳。
绘出胸中编妙策,图成字里赋篇章。
天河引灌龙吟颂,乐奏杯倾节日祥。
七律·母亲节感怀
闫霞(诗韵流年)
慈怀德厚永留香,八十勤劳摆渡娘。
巧手缝衣思骨肉,春愁远望影辉光。
谁怜白发容添岁,细把流年鬓染霜。
寸草深恩何以报,唯将敬意写诗章。
七律·蒲公英
闫霞(诗韵流年)
絮伞绒毛柔作伴,风吹陌上洒芬芳。
天涯聚散春妍谢,塞外浮沉远梦茫。
纵使飘零飞落下,何缘起舞醉园荒。
人间草木皆成画,去岁明来遍地香。
有感“五四”青年节
秦凤莲
青春热血谱华章,五四精神耀九苍。
薪火相传情不改,初心筑梦续新航。
五律·立夏
清雨
落蕊春时暮,熏风绕柳斜。
临窗歌竹翠,向水咏荷花。
最是芝兰气,宜追诗礼家。
寻幽无躁扰,自在品新茶。
七律·立夏(通韵)
乔峻岭
熏风渐盛昼舒长,垄上耕夫碌正忙。
一抹金曦浮远岫,千丝絮雪舞晴阳。
冰澌化水滋新壤,麦野出苗沐晓芒。
醉看田畴皆秀色,且将逸兴寄韶光。
七律·青春的旋律(通韵)
乔峻岭
意气风发向艳阳,青春作伴韵悠长。
笔描虹彩云霞灿,袖染韶华岁月香。
破浪敢争沧海阔,凌霄不怯险峰苍。
征途踏遍心犹壮,一路高歌曳翠光。
立夏时节雨纷呈
漠南细雨
细雨如丝轻绵洒,春归夏临抑尘埃。
桃蹊渐厚桃枝累,杏果新丰杏靥开。
燕语呢哝寻故垒,雀声欢跃筑新台。
复舒万物希望企,百业兴荣财富来。
初夏
漠南细雨
踏雪苍灵腾日起,炎宁随润轻丝期。
金樽空对西峰月,素帛难书筹躇辞。
五一抒怀
蓝仁德(山东)
焊接银光照夜空,江河两岸架长虹。
天街俯瞰中华悦,隧道横穿万路通。
智改乾坤成境界,身游日月是英雄。
谁能像我乘云赏,举酒高歌一醉终。
暮春小聚
戴永英
满壁蔷薇花盛开,池中倒影友人来。
临行相送随风去,车过千山唤不回。
七律•立夏感吟(三)
周海峰(黑龙江)
塞外春辉立夏时,关东气暖下霖滋。
归来燕子新歌赋,返到黄莺旧曲诗。
夜短风和庄稼种,昼长雨及果棠犁。
蒲公英艳溪湖动,斗转江流宿曜移。
七律:初夏
姚长颖
悄度熏风拂野阡,泛青梅子柳含烟。
流莺作伴鸣琼树,飞雁成行逐碧天。
榴火摇光蜂蝶转,荷钱叠翠鹭鸥悬。
田间夕照无穷锦,岭上晴霞几处蝉。
鹧鸪天·坡上杜鹃朵朵红
长白居士
万木悠悠苏醒中, 山坡绽放映山红。
寒风细雨依然俏, 瘠土泥沙尚自融。
身骨硬, 韵香浓。 远离尘世傲苍穹。
枝头似火情深切, 奉献青春岁月衷。
七律·母亲节抒怀
吕锦芳
自古名花多异彩,世间萱草独含香。
灯前教女习经史,案上携儿学锦章。
雏凤辞巢云路远,故园向晚石门望。
深恩未报慈颜逝,空对春晖泪满裳。
七律.汉南车谷
徐宜华(武汉)
车谷横空喜鹊湖,春风膏雨酿屠苏。
柔杨曼舞千层浪,紫瑞霞铺三镇图。
沌水长流滋绿岸,池鱼肥壮慰庖厨。
楼台亭榭天街似,燕舞莺歌百姓娱。
七律.芷江受降纪念坊感赋
司建国(内蒙古)
抗战荣光何处寻?东流舞水奏瑶琴。
投降倭寇躬身立,得胜将军舞剑吟。
多少英魂铭未见,千秋功业记犹深。
烽烟八秩随风散,武备常修防敌侵。
三叔·槐香
文/吕锦芳
老宅门前的古槐又披新装,嫩叶托着碎钻般的晨露在翡翠枝头轻晃。五月熏风不经意轻轻一摇,便簌簌落成满地跳动的耀眼银光。我手提竹篮踏过苔痕斑驳的石阶,青石门槛轻跨的刹那,惊飞檐下斑鸠扑棱棱掠过槐影,翅尖扫落沾露的花瓣,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雪香。
三叔蜷缩在石凳上沐着暖阳,玉米皮编织的垫子托着半轮残月,尤古槐年轮般沧桑。“三叔”!轻唤声里,他耷拉的眼皮似睡非醒,恍若被岁月抽去精气的老槐桩。直到竹篮里杏脯的甜香勾动他鼻翼轻颤,那双浑浊的眸子忽然泛起涟漪——恍惚间,我又望见被全家捧在掌心的少年从岁月褶皱里探出半张清俊脸庞。
那时节,三叔是这老宅里供着的青花瓷。大哥的军功章在朝阳下叮当作响,二哥的文韬武略在年华里闪闪发光,父亲布满老茧的手,却总要把三叔的月琴擦得锃亮。母亲总是偷偷将荷包蛋在他碗底藏,我们这些侄辈踮着脚扒门框,咽口水中看他独自享完香气氤氲的吃食,才一人分得零星半点让我们尝。可他永远绷着脸,训了这个唬那个,仿佛我们这些泥猴会玷污他的云锦裳。
“再敢爬树掏鸟窝,仔细你的皮!”表哥的屁股没少挨过他的巴掌。
“只知踢毽子、跳皮筋儿,不好好学习小心你的腿!”堂姐的腿多次被细棍殃。
“再把洋伞(油纸伞)从房顶扔下,你手又痒了是吧?”我的小辫曾被扯得蝴蝶结、红头绳连连坠地告丧。
一次,我偷披他压箱底的戏装为小伙伴们“唱大戏”时,被他追得满院跑。终是爷爷拦在当中:“老三,让孩子们顽去罢。”才肯收场。
最惊心动魄是那年堂屋风波。游戏中小板凳置于屋正中央。三叔端着一大搪瓷缸昂首走来,却 “扑通” 四仰八叉摔地上。水一滴未洒,是因他右手高高举着水杯里润化了的琥珀色红糖。他爬在地上怒目圆睁的像要吞人样:“哪个放的板凳?谁?谁?!是谁?!!!“我们屏息凝气如木桩,直待奶奶来扶方才解围网。
“小英子来啦。”三婶声起惊醒了回忆。我剥开油纸包,酸甜在院里漫荡。三叔浑浊的瞳孔忽然泛起涟漪,枯指突然攥住我手腕,力道大得惊人:“你可是《打金枝》里的银平公主?”未及点头,他竟颤巍巍立起,戏词裹着槐花香撞在耳旁:“恨胡贼呀哈哈,父子双双都強暴……”浑似当年在 官房(村演出地)指挥文武场英姿轩昂。我忙接山西梆子《卖画劈门》腔:“似这等误国害民,罪难饶……”痴愚了的三叔泪花在皱纹里绽放,口哼手击为我打着节拍,竟一板一眼未曾错漏走样。
泪珠“啪嗒”砸在青石地上,洇出深色花殇。三婶与女儿们早已泪千行。这两年,她们何曾见过老父亲这般鲜活模样。当问及刚刚为他唱戏的人是谁时,老人眼底突然射出闪电般的光:“这是俺二哥家的妮儿!我的亲侄女小英!”又补充道:“我还能不认识俺孩儿?襁褓中我就抱过的亲骨肉!”
天呐!!他竟能认得出连自己亲生女儿都分不清的我一一小英!此刻我心中感慨激昂,像中了头彩般欢畅。
我顺手从包里掏出柔软的面巾纸,轻轻为他拭去脸上残存的泪痕。暮春的阳光穿过槐叶,在他脸上织就斑驳的金线网。我跪在石阶前仰脸望向他:“三叔,在我的记忆中,您总绷着脸吓人,何曾抱过我们一回?!”话音未落,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温情似清泉,正从他混沌的眸子里汩汩涌淌。“来,让三叔抱抱”沙哑的嗓音裹着槐香,我埋进他硌人的胸膛,听见时光深处传来蹒跚的脚步声响。
原来有些爱,是窖藏五十年的陈酿。当年被护在羽翼下的少年,终在记忆的废墟里,寻回了血脉的根秧。老槐新枝刺破暮春,将三代人纠缠的影子揉成团,恰似母亲蒸的那笼槐花饼,白白胖胖,冒着热气,散着清香。
风起时,细碎的槐花似精灵般起舞,欢快的亲吻着我的衣妆。三叔哼着走调梆子腔,枯枝般的手一下一下轻拍着我的背。远处的拨浪鼓声悠悠回荡,这迟到半生的拥抱,竟比五月艳阳更暖人心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