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路与子路村的文化底蕴
侯家赋
在东平县的斑鸠店镇有一个闻名遐迩的“读书村”和“习武村”。提起这个村庄,十里八乡的人对这个村庄的文化底蕴无不交口赞誉,它就是子路村。
子路村位于220国道西侧,距东平县城40公里,斑鸠店镇政府西2公里,北临黄河,有浮桥通往聊城市。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弟子子路随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他们由卫国东趋齐国,途经黄河岸边的滋露(子路村的前名)村,师徒二人在坐村边柳荫下休息。休息之际,子路就取出随身携带的书籍聚精会神地展卷阅读。看到这种情形,人们为子路这种分秒必争、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敬仰,随后,为纪念子路勤学精神,村名就改为子路村。
中国古代士人中,子路是一种类型的代表。子路原名为仲由(前542~前480) ,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斗,多少有点粗鲁。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他对于孔子忠心耿耿,办事执着认真,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孔子对他很喜欢,也经常批评他。他见孔子的方式便与其他弟子不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由于子路性格豪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很受孔子的喜爱,便破格收子路为弟子。
子路受孔子的影响和教诲,不但勤奋好学,学富五车,还胆大心细,武艺高强。自从做了孔子的学生,几十年与孔子形影不离,对孔子的衣食住行伺奉🉐细致入微。难怪孔子经常感叹到:自从有了子路,他再也没有受过侮辱、再也不用为自身的安全担心后怕了,用当今最时髦的话说:子路就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最贴身的护卫和保镖。孔子带着子路在子路村讲学的时候,子路还利用讲学的空余时间,向学子们传授武艺,子路村由此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习武村”。隋唐时代的三朝元老、号称“混世魔王”的程咬金的姥姥家就在子路村,他就是在子路村拜师学艺五年,学得一身好武艺,最终被封为“左旗大将军”和大唐盛世的开国元老。《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阮氏三兄弟拜师习武,都是在子路村学有所成的。
现在的子路村是一个有着4000余人的行政村。村民大部分是刘姓,据记载刘氏先祖在明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定居,村中现有刘氏祠堂,保存完好。明《张秋志》载:“子路村有子路读书处”。子路村古碑文记载,汉武帝时期,朝廷推崇儒家思想,当时东平州东阿县子路村创建“仲子读书处”,也称子路读书阁,读书阁西临子路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子路读书阁。今存仲子读书处系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
“仲子读书处”是子路村的形象标志。该处座落于子路山东麓,坐西朝东,由平地蹬11级石登至山门前月台,山门楣额横书“仲子读书处”。山门为坚木制造,左右门框以石代木,磨制光滑。石框上边刻有对联。院内座西为仲子阁,另有北大殿及南大殿。仲子阁内塑子路像,着蓝袍,朱砂红面,满发束顶。左手持书,右手按膝,聚精会神。子路阁建筑古朴大方,厅式大脊收山顶,青瓦鳞覆,滴水钩檐,精致玲珑。阁顶四角龙头仰天,气吞斗牛。南大殿、北大殿风格与子路阁相同。北大殿北壁墙内镶有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子路仲夫子读书阁碑记》。就是因为有了“子路读书处”和子路勤奋好学的精神,才使子路村以“读书村”闻名四面八方。
子路村这个“读书村”,文风大盛,文人辈出。历代设教于子路阁内。明清两代,子路阁内走出进士、举人,禀生、贡士、秀才达70余名。明进士刘三泉,为官清正,得罪上司,遭诬害被杀。清代刘运枢,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曾人江西雩都知县,捐奉禄购买良田20顷献给子路阁,为祭田和在校师生薪伙之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刘德桢兄弟二人乡试场中举,在子路村北侧东西大道上修建了“同胞乡荐”坊。同治六年(1867年)子路阁一年考出6个秀才。民国六年(1917年)子路阁全班学生皆升入中学。民国九年(1920年)子路阁小学堂为高等学堂。民国期间,子路阁共招生七期。
新中国成立后,子路“读书村’”的精神和学风继续得以发扬光大。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子路阁首先设立了完小和高小,学校的校训就是秉承了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全村的儿童入学就读率达到了80%以上,村里开设了扫盲班,使全村95%以上的的男女老少都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六十年代初期,村里就办起了初中班,使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不用出村;70年代,还办起了高中班。
现在,子路村依然传承着“读书村”的传统和基因,从子路村里走出的大学本科生、专科生不计其数,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乏其人,全村崇尚读书、争做做文明村民蔚然成风,学校也被上级有关单位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学校”。
每当村民们谈论起子路村的读书成就和文化底蕴,都说是子路的千年文化底蕴积聚造就和影响传承形成的。

作者简介:侯家赋,企业退休干部。市、县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并多次获奖。

投稿须知
1、都市头条(ID:10950627)和茌平文苑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拒绝AI生成作品投稿。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6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11、都市头条(ID:10950627)茌平文苑与茌平作协旗下公众号茌平文苑,系同一编辑部,作者向茌平文苑投稿,即被视为将其作品的网络传播权,授予茌平文苑的两个平台。如不同意,敬请在投稿时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