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二十章:技校岁月里的钻塔与泥浆歌
1981年初春,命运的齿轮将我们从车库平房推向新的坐标——吉林石油技工学校的三层宿舍楼。推开窗时,料峭春风里裹挟着基建未歇的尘土味,却掩不住大伙儿趴在窗台数食堂方向炊烟的雀跃。那时节,能在带走廊的楼房里住下,已是比蜷缩在车库大通铺时强上许多的“升级待遇”。
钻井四班的课堂藏在家属区的红砖平房里,木板课桌还带着新刨的木香。作为钻井工程科代表,我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画挂图。王启发老师教钻井地质时,总用钢笔尖指着课本上的岩心剖面图,看我用红粉笔勾岩性分层线、蓝粉笔涂泥浆侵润带。有次画错地层符号,他笑着用橡皮擦敲我手背:“岩屑里藏着油气田的密码,绘图可马虎不得。”这些带着粉笔灰的挂图后来贴满教室后墙,成了师弟师妹们的“宝藏参考”。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刚从重庆石油学校毕业的,重庆来的佟兵老师讲钻井机械时,总把“齿轮”念成“磁轮”,急得额头冒汗也要比画着纠正发音;姜署明老师的电工课永远带着股松节油味,后来才知道他总在课余帮家属区修电器;最威严的林志刚老师,讲钻井工程时习惯背着手在教室踱步,皮鞋跟敲得砖地咚咚响,却在我把泥浆比重公式算错时,用红铅笔在草稿纸边画了个小小的加油笑脸。
那些日子里,最叫人期待的不是课本,而是每周雷打不动的实习日。大客车碾过乾安城北的土路时,总扬起半人高的黄尘,却掩不住我们扒着车窗望向钻塔的眼睛——32776钻井队的井架像根蘸满机油的钢笔,直直戳进辽远的蓝天里。老师站在钻台阴影下,袖口还沾着泥浆,却能把转盘、高压管线、泥浆罐的原理讲得比评书还生动。可那回实习撞上了场意外,当听说三名钻工因吊环断裂当场殒命时,我们踩在铁梯上的脚都止不住发颤。泥浆池还泛着涟漪,柴油机的轰鸣突然变得刺耳——原来课本里的“安全规程”四个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有人蹲在井场边揪草,有人把安全帽攥出了汗印,可当老师拿起扳手演示钻机拆卸时,又都不由自主地凑上前,看油污在他指缝里结成黑痂。
9月穿上蓝色工服下队时,我被分到小钻1022队当见习生。队长看我身形单薄,安排我在铁板房里热饭。油炉子噗噗吐着蓝火,我蹲在灶台前给大伙热高粱米饭,铝饭盒在铁架上码得像钻杆一样整齐。班长李金成看我总盯着钻台发呆,有天塞给我副劳保手套:“想学本事,先从烤钻具开始。”那天深夜,我抱着冒火星的油炭盆往井场走,刚出房门就栽进齐腰深的泥浆池,冰冷的泥浆灌进衣领时,脑子里还在想“这比重该有1.2吧”。金班长连滚带爬把我拽出来,一边用破棉絮擦我脸上的泥,一边骂骂咧咧:“你小子是不是把钻杆当油条烤了?”他把自己的棉袄披在我身上,在炉前烘干我浸透泥浆的衣裤,火苗映着他眼角的皱纹,像极了课堂上老师讲课时的神情。
腊月里的东北寒风刺骨,某天深夜我们接到增援1287队的任务。坐在一汽解放牌大敞车上,60多里路被颠得骨头缝发疼,却抵不过井喷现场的紧张气氛。百十余斤的重晶石压在肩头,泥浆池上方蒸腾着白雾,我们喊着号子往池里倾倒重晶石,呼出的热气在睫毛上结成冰碴。当井喷终于被压制住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有人瘫坐在雪地里笑出眼泪——原来课本里“泥浆比重调节”的公式,真的能守住油气田的脉搏。
1981年的时光在粉笔灰与泥浆之间悄然流淌,老师们用板书种下知识的种子,井场上的泥浆则浇灌出真正的成长。那些在钻塔下仰望星空的夜晚,那些被油炭照亮的凌晨,都成了刻进骨头里的印记——原来每个钻井人脚下的泥浆,都是通往地心的诗行。
第二十一章:
笔耕岁月与人生新章(1982-1983)
1982年10月,因在测井总站的新闻报道工作中表现突出,我被宣传部推荐至吉林石油报社参加新闻培训班。这场原定两个月的学习,却因报社采编力量紧缺,意外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段实打实的记者实践。
一、从课堂到一线:记者初体验
培训班设在报社二楼的小会议室,十几名来自油田各单位的通讯骨干围坐成圈。白天跟着老编辑学习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夜晚在灯下修改稿件——那时白天采访,晚间回家写稿,写下关于钻井队革新工艺、采油厂增产增效的报道雏形。
培训刚满一个月,我便接到第一个采访任务:前往油田研究院,记录科研工作者关于“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座谈会。会议室里,老工程师们传阅着岩心样本,用铅笔在黑板上推演公式,我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生怕漏下任何一个专业术语。那场采访写成的《研究院召开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的报道,后来刊登在《吉林石油报》三版,编辑老师用红笔在标题旁批注:“新人敢碰硬题材,难得。”
二、红岗采油厂:全国自动化记录预审会议现场
1982年11月,石油部在红岗采油厂召开全国自动化记录预审会议,我与培训班于杰老大哥乘坐绿皮火车前往采访。深秋的红岗已寒风刺骨,抽油机在旷野中此起彼伏,像大地跳动的脉搏。我们踩着结霜的土路走进厂区,棉袄早已被西北风灌透,笔记本上的钢笔字都透着股僵硬的力道。
会议在红岗采油厂二楼会议室举行,长条桌被各种资料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专家围坐在一起,争论声此起彼伏。我注意到一位老领导穿着朴实的衣服,主持着这场会议。会后我们采访了这位老者,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会议的目的、意义和其他情况,连夜我们赶写成一篇500多字的《全国自动化预审会议在红岗采油厂召开》消息,连夜用电话发到报社编辑部。第二天没等我们回去,报纸在头版报眼就刊登了。后来我们听说被采访的老者是石油部副部长时,我和于杰大哥对视一下,心想没想到能遇到这么大的人物,但老部长的朴实、平易近人的形象却永远地定格在我们的心里。
三、扑克牌桌上的“破冰”采访
在采访会议后,我们又赶到红岗采油厂机修站准备采访老技师杨登榜,采访中却发现这位老技师面对我们的采访格外拘谨,结结巴巴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瞥见隔壁值班室里几个工人正在打扑克。想起周总理在纺织厂吃饺子拉近与工人距离的故事,我索性脱下采访本,笑着凑过去:“加我一个!”所以这场打外围战的采访就开始了。
牌局在硬板床展开,大家的话匣子也由此打开了,我采取引导和启发式地方法,边摸牌边闲聊:“杨师傅平时爱打几把不?”“咳,哪有那功夫,就爱鼓捣那些设备。”“他没事总在车间里转悠,动动这、悄悄那,一天没有消停的时候”我听到激动处,甚至忘记自己还握着扑克牌。
四、通讯背后的真实温度
这场特殊的“采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临走时杨登榜老师傅塞给我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手写的采油机发电机问题分析笔记,字里行间还有修正液涂改的痕迹。回到报社后,我连夜撰写通讯《老技师——杨登榜》,开篇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他的肖像,满脸沧桑是为了工作而造成的疲惫”
稿件写完后刊登在《吉林石油报》二版头条,老美编王中奇还专门去红岗一趟,为老技师画了一张速写画配在文中。编辑在按语中写道:“新闻的温度,藏在扑克牌的褶皱里,也藏在沾满油污的笔记本里。”后来我听说,杨登榜把报纸剪下来压在工具箱里,逢人便说:“记者同志把咱工人的‘土办法’写成了铅字。”
五、三年调整井会战与人生转折
四个月的报社实践结束后,我带着三十余篇见报稿件回到测井总站,旋即投入油田“三年调整井会战”。野外采访时,我常想起红岗的扑克牌局——原来最好的新闻素材,从来不是正襟危坐的官方发言,而是工人师傅们沾满油污的手掌、熬夜记录数据的黑眼圈,以及牌局间不经意流露出的真心。
1983年12月31日,那年我刚满24岁。扶余县三岔河镇父亲的三间小平房里,煤炉烧得通红,窗花上的冰花与墙上的红喜字相映成趣。我与妻子王秀兰在亲友的簇拥下举行婚礼,老邻居们送来贺礼,油田同事也从200多里地以外赶来贺喜。岳父举着搪瓷缸说:“我姑爷是拿笔杆子的‘油井大夫’,以后可得多写写咱们工人。”屋外,鞭炮声响起,在雪花里砰砰作响,满院的街坊邻居,见证着这场简朴却温暖的婚礼。
那段岁月里,油墨香与油味交织,采访本上的字迹与婚书上的签名重叠,我在新闻理想与人间烟火的蹒跚中却坚定地前行。每当想起扶余县三岔河镇老家三间小平房里的红喜字,总能看见二十多岁的自己:站在井架旁举着话筒,身后是初升的朝阳,而身旁的爱人正用围巾为我挡住风沙——原来最好的时光,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冲锋,而是有人与你共守人间的灯火,在平凡的日子里,把岁月酿成诗。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