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22》「飘舞的剑」(8000辑)

晨间寄语
退休后,因事回单位办理,一位年轻的同事递过来一杯水,对我说:你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话出有因也有果,历史向前,新老交替,春去冬来,谁也改变不了。
同脉者同好。一位仁兄转过来一篇题为《耄耋同窗喜聚平远古城话青春 》的纪实文学,读后浮想联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原创,笔名曰 大山之子 ,亦由<大山之子工作室 >制作出辑。文中随附了聚会中的集体合影,图题名为“貴州織金中學 初中56级 高中59级 同學耄耋之年再聚會 2025.5.1 ”,共25人,男老人17位,女老人8位,年纪从83岁到92岁,以两排站列。让我既惊又喜的,第一排左起第一位,仅是我的姑母、我父亲的亲妹妹、88岁。很遗憾,我读到此文前,毫无知情此次聚会。
纪实近万字,笔者代父聚会。亦是采访,亦是追思,亦以极不寻常的方式探索到父辈曾经的艰苦岁月,亦是奋斗的年代。一代人有一代的创业和奋斗史。这批人是解放后为数不多的中学生,也是小城从解放前到解放后文化的过渡先驱,还是中国新旧政府人文变更的浓缩。照片中,耋耄尽显夕阳余晖。见姑如见父,作为五十年代的人,咿呀中感知过时代中的沧桑印记,还是大跃进和粮食关的亲历者。笔者的父亲曾是这批人中的高个子,听到叔伯阿姨们口述:一边读书,一边肩挑背扛的建校史;这里的山路八十弯,“两头黑”的苦读,是现在常人难以想象。即天亮前走在来校的路上,入夜后返家。“亮”的时光不是读书就是建校,一个“建”字,蕴含着多少艰苦卓绝。好在是新社会、共产党领导。
笔者随记随泪,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到屏风后面去低哭豪喷…。抚今追昔,我也读到泪奔…,嗟叹,岁月的不易。那一代人走过来,才有今朝。感恩,应是人类的初原。那代人已是耄耋之年,笔者的父亲也已作古,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老人们座淡前的第一件事,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二件事,向为新中国作出贡献且已离开的故人默哀。唱与哀,皆挚诚。老骥伏枥,神志清晰,榜样无限。
老人们一砖一瓦、肩挑背扛修建起来的这所中学校,成了承先启后、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将军、国家领导人、学者、工人、农民、各行各业、人才辈出。时逢校庆,其年代、年岁的叠加,也堪称万岁。
老人们感叹,不易不易,能够聚在一起,无怨无悔,恐怕这是最后。我的谬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一回。不聚才是少了。
纪实的节点多。回忆、回味、怀念、怀想、纪念、时间长河里的积淀…。笔者的参与,审视了自己的现有,再认识了一回父亲,理性地感知了那一代人的伟岸。用他自己在后记中的话说:“感恩所有,是以为记。”
转文的仁兄重情重义。我们的父辈皆为忠实的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奋斗了一生。秉承先辈的优良,吾等又在蹈辙他们的足印。为纪实、为笔者,阅读后的当时,就有几句感言:
有心人做了有心之事,既是传承又是怀念,并开启了那尘封已久的故事、和往事。作者我不熟,或许见过,重在历为,让这些老人有所期盼直至精神寄托。文字有情有义、还有思考。
做为织金人,皇天后土的滋养,情理之中,且有深度,应共勉。谢谢分享[抱拳][爱心][OK]!
新的一天,早安!
2025.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