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韵的北京话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方各省区都有自已的方言,北方话和南方话发音差别就很大,北京人到上海、广州,很多上海话、广东话就听不懂。建囯后就以北京话为基准,推广了全国各地的人都听的懂的普通话,南方人也学说普通话。其实老北京话与普通话並不完全相同,还保留着不少地域特色,京腔京韵、文明礼貌、生动幽默、活泼风趣,说出来很好听。
一、北京话创作的文学作品
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是用北京话创作的,如曹雪芹在北京西山黄叶村,就是用北京话创作经典名著《红楼梦》的,著名的老红学家俞平伯说:“《红楼梦》里的对话几乎全都是北京话……真是生动极了。”可以说《红楼梦》是用北京话写小说的开山之作。例如贾府中的人物用北京话的称呼,讲究重读和轻声,书中的贾珍称“大爷”,贾琏称“二爷”,宝玉称“小爷”,重读在“爷”字上,表示兄弟排行。若将“大”、“二”、“小”读成重声,就变成了一种辈分。
书中用了很多“儿化音”,例如四儿、五儿、金钏儿、平儿、莺儿、昨儿、今儿、家生子儿等。还用了不少北京的方言土语,例如真真的、巴巴的、特特的、直直的、可怜见的、小骚达子、乌眼儿鸡、待见、丧谤、作死、一大趸儿、一个稿子、一都噜、仗着腰子、嚼舌头、花马掉嘴儿、牛黄狗宝、打个花胡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最懂得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最爱北京,用地道的北京话创作了《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我这一辈子》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不仅北京人爱看,各地人都爱看。老舍先生被称为“京味儿”作家,还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从北京、国内,一直演出到国外。几部经典作品都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茶馆》中的老太监、旗人,老掌柜、说数来宝的、算命的、保媒拉牵儿的,卖儿卖女的,妓女、说书的、流氓恶霸、拿人的、吃洋饭儿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小人物在茶馆的对话,都是说的不同语气,不同神态的纯正的北京话,是典型的京味话剧。
除了本地作家,还有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创作的小说及拍成的电影《城南旧事》,作者身在异乡,写儿时胡同的记忆,儿时曾住在老北京宣武门外南柳巷的老胡同四合院里,通过小女孩英子的故事,回忆作者儿时的生活,用纯正的北京话抒发了游子思念老北京的情怀,充滿了京味儿。
我爱看京味电视剧,如描写胡同四合院的电视剧《情滿四合院》、《情滿九道弯》、《什刹海》、《钟鼓楼》、《全家福》、《鸽子哨》、《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东四牌楼东》等。还有描写中华老字号的电视剧,它们都有原型背景,如《大宅门》(同仁堂),《芝麻胡同》(六必居),《天下第一楼》(全聚德),《传奇大掌柜》(丰泽园饭庄)等,人物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话,方言土语。这些京味电视剧,不仅赢得北京观众的喜爱,各地的观众也喜欢看,可见北京话的魅力。
二、独具京味儿的儿化音
北京胡同里老街坊说话爱带“儿化音”,称呼老人叫“老爷子”、“大妈”、“爹”、“娘”、“爸爸”、“妈妈”不带儿化音,称“大婶儿”、“哥们儿”、“姐们儿”、“老爷们儿”、“老娘们儿”、“胖妞儿”等则带儿化音。称呼地名如管内城九门,因其高大雄伟叫前门、崇文门、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等不能带儿化音。外城七门有的矮小不起眼儿,叫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广渠门儿等带儿化音。皇城四门因其神圣,绝不能带儿化音,如天安门、地安门,地安门又称后门,若称后门儿,则变成宅院的后门儿,或社会上的“走后门儿”了。
再如胡同街巷名,北京人管位于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发音叫“大什辣儿”,很多地名带儿化音,如磁器口儿、珠市囗儿、菜市囗儿、新街囗儿、六部囗儿、灯市口儿、交道囗儿、厂桥儿、东不压桥、西板桥儿、北新桥儿等。北京很多小吃常带儿化音,如炒肝儿、豆汁儿、辣菜丝儿、豆腐脑儿、焦圈儿、排叉儿、驴打滾儿、凉粉儿、密麻花儿、煎灌肠儿、豌豆黄儿等。外地人初来北京,不了解“儿化音”的规矩,免不了出笑话。
三、幽默俏皮的方言土语
北京话中有些土语,如有时不说跑、跑了,而是说“撒丫子”、“颠儿了”,形容两只脚跑的快。碰到有些事绝对不行,跟他没完,常说“姥姥”,发音“老楼”。说看看您的物品,不说看看,爱说我瞧瞧,我䁖䁖(发音䁖漏),不说惹事,说捅娄子。北京话有时呑音,如西安门,说出来是“仙门”,“西游记”说出来是“休记”。
北京话中还有不少俚语,俚语指粗俗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常出自街面上胡同里京片子之口,如答应办好一件事叫“得嘞,您就䞍好吧”,自信能办成叫“平趟”,有一种喜欢叫“待见”,收拾东西叫“归置”,两人儿时的友谊叫“发小儿”,一时犯糊涂叫“迷瞪”,处事太小气叫“抠门儿”,明白干这件事叫“门儿清”,出坏主意叫“妖蛾子”,爱打扮叫“倒饬”。北京人常爱说一种歇后语,它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形式,分前后两段,通常说出前段,就可领会猜出后半段的本意。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儿,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等。
四、体现文明礼貌的称呼
北京人说话客气有礼貌,对面儿见人常称呼您,胡同里街面上见老街坊常说:“您吃了吗您呐?”“您上哪儿去遛弯儿呀您呐?”问话:“您贵姓?”问路:“请问您,上东四牌楼怎么走?”对长辈、老师、领导、客人都称呼您,如果拉着车,想叫前面的人暂让一下路,说:“劳驾借光您呐”。一般情况对陌生人、不熟悉的人,通常称呼您,体现了北京人对他人的尊重。长辈对晚辈不能称您,上级对下级不称呼您,极熟悉亲密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不称呼您,直称呼你,称呼您反而疏远见外了。通常当人与人之间关係,从陌生变成了熟悉的好朋友后,您的称呼就变成了你。看来您和你这两种称呼不能随便叫,对北京人,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係的远近。
五、京腔京韵的曲艺说唱
北京的戏曲、曲艺离不开北京话,京剧里的道白多为韵白,也有北京话,而丑角说的全是地道、幽默、俏皮的北京话。相声已成了全国性的曲艺,不管是北京人、天津人、上海人、西安人还是台.湾人,说相声都是地道的北京话,有时也学说外地的方言。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夜行记”、“戏剧与方言”、“说方言”、“改行”、“关公战秦琼”等好多名段已成为经典,在相声中他说学的北京话活灵活现,他学北京胡同里卖菜的吆喝声,唱出来非常好听:“香菜芹菜辣青椒喂,茄子扁豆嫩蒜苗……”一口气吆喝出一二十种青菜名,原汁原味。常贵田、常宝华的相声,讽刺四人帮的“帽子工厂”,留下时代的印迹,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成为春晚的经典,相声说出来的话语京腔京韵。
骆玉笙,唱的一曲京韵大鼓“重整山河待后生”,其浓郁的北京味,成为一出老北京的电视剧《四世同堂》的片尾主题曲,烘托了老北京那个沦陷年代的气氛。关学曾唱北京琴书最有名,这一古老的曲种,可唱出老北京的韵味,常用作京味电视剧、电影的背景音乐。说评书的老艺人连阔如,在北京电台上说《三国演义》,绘声绘色,那也全是北京话。
六、保护传承好北京话
随着北京城大部分胡同、四合院被拆,有些老北京人被迁居到五环路以外了,外地居民越来越多,听到胡同里街面上京腔京韵的北京话越来越稀罕了,有逐渐消失的危险,将来或许只存在戏曲相声中。2024年,北京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能只保存一组建筑,还要保护好北京的传统文化。北京话是北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把北京话保存住,传承下来。影视名星关晓彤是关学曾的孙女,她没跟爷爷学北京琴书,而把京腔京韵的北京话传承下来,拍了一些京味电视剧,如《什刹海》、《胡同》。住在北京几十年的原外地居民,北京也是您的第二故乡,不妨您也学点儿化音,学用您字,显得有入乡随俗的亲切,有礼貌。老外来北京学汉语,不仅学普通话,还要学点北京话的发音,显示自已北京音汉语的流利。
北京话可以说出北京人待人客气、和气,讲义气,处世局气(仗义、大度),透出豪气,表现出北京人的文化自信。作家王小波对北京话有很高的评价:“北京乃是文化古都,历朝历代人文荟萃,语音也是所有中国话里最高贵的一种,海外华人佩服之至。”如果您有兴趣想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喜欢北京话,就会觉得得北京话真的很幽默俏皮,文明礼貌,很生动,很精彩,有韵味。聊天时可逗闷子,找个乐儿,用北京话写文章有京味儿,有文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要保护传承好北京话。
2025.5
作者简介

王树柠,男,1938年7月年生于天津,籍贯河北新集,中共党员,大学副教授。热衷文学创作,尤其喜爱研读《红楼梦》和老北京文化,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八十年的老北京人,对古都北京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曾在老年刊物上发表《红学研究》和《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北京方言》等多篇文章。出版了《情系北京》《迟暮随笔》《老年生活杂记》等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