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病房中的鼾声
文/郭卫东
凌晨两点,夜的幕布沉甸甸地压在大地上,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了沉睡的温柔乡。我置身于这幽暗的病房里,醒着,如同一个游离在时光之外的观察者。
病房里的灯光调得很暗,微弱的光线在角落投下斑驳的阴影,像是一幅寂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各种医疗设备在这静谧的氛围中,偶尔发出轻微的电子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夜的漫长。
父亲躺在病床上,均匀的鼾声轻轻响起。那鼾声并不响亮,却在这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一下又一下,打破了夜的岑寂。起初,当我听到这鼾声时,内心竟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在过去的日子里,这鼾声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背景音,它伴随着我成长,见证了无数个平凡而又温暖的日子。
我没有一丝困意,静静地坐在床边,凝视着父亲。借着微弱的光线,我看到他的脸庞,岁月的痕迹如刻刀般深刻。曾经浓密的头发如今已变得稀疏且夹杂着不少银丝,脸上的皱纹像是一道道沟壑,记录着他走过的风雨历程。他的眉头微微皱着,似乎在睡梦中也还在操心着什么。
回想起小时候,每个夜晚,我总是在这鼾声中安然入睡。那时,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鼾声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无声的守护,意味着家的温暖与安宁。每当我在梦中惊醒,听到那熟悉的鼾声,便又能安心地闭上双眼。
而此刻,在这病房里,这鼾声却有着别样的意义。父亲生病住院,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脆弱。在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能发出这鼾声,于我而言,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宣告,一种不屈的力量。
这鼾声不再只是简单的声音,它像是一首动人的乐章,每一个节拍都跳动着生活的旋律。它是父亲为家庭辛勤付出的赞歌,是那些默默劳作、默默奉献的岁月的回响。在这鼾声里,我听到了他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在烈日下挥洒汗水的艰辛;听到了他在深夜为我辅导功课的耐心与温柔;听到了他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的坚定与力量。
我知道,这鼾声也承载着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即使躺在病床上,他心中一定还想着病好后要继续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要看着子女们继续成长、生活。这鼾声,是他对生命的执着,对家庭的深情。
在这漫长的黑夜里,我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父亲的鼾声,思绪飘飞。我暗自许下心愿,希望父亲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还能像这样,在每个夜晚听到这熟悉而又动听的鼾声,让这鼾声继续陪伴我们走过更多的岁月,书写更多关于家的温暖故事。
夜伴父鼾
文/郭卫东
夜静我独醒,
鼾音似鼓鸣。
雷声轻入梦,
父子意浓情。
2025年5月17日凌晨两点于爱尔眼科医院

作者简介:郭卫东,笔名石头,梁山人,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宁古塔杂志社签约作家。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约300万字。作品发表至《诗歌月刊》《青年博览》《打工杂志》《人民公安报》《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法制报》《人民权利报》《寿光日报》《济宁日报》《菏泽日报》《警钟长鸣报》《作家文学》《天府散文》《济宁文学》《鲁南文学》《鲁西诗人》《齐鲁文学》《江西作家》《三秦文学》《青年文学家》《千秋诗刊》《奉天诗刊》《北国作家》《中国人民诗刊》《世界文学报》等。2005年出版个人诗歌选集《漂泊的思绪》一书、2013年主编出版书画集《曹州书画百家赏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