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从个体坚守到时代传承,让红色经典永绽新枝
编者按:
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以31万册文献为基石,承载革命记忆。老党员柏钦水毕生坚守收集文献,馆内藏有大量珍稀版本,见证党的奋斗历程。如今,博物馆融合数字技术、文旅资源,创新红色教育,成为传承基因、联结时代的精神地标,让红色经典在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光。
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从个体坚守到时代传承,让红色经典永绽新枝
张庆明
在齐鲁大地中部、泰山南麓的新泰市,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红色文化灯塔,以31万册珍贵文献为坚实根基,构建起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闪耀着历史的熠熠光辉,照亮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漫漫征途。
一、初心如磐:一位老党员的坚守与执着
博物馆的诞生,源于一位老党员矢志不渝的初心。1964年,年仅22岁的柏钦水偶然在旧书摊翻开那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书中“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迈诗句,恰似一把炽热的火种,瞬间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澎湃激情。就在那一刻,他立下了一个庄重而坚定的誓言:“一定要收集全毛泽东著作版本。”从此,他毅然踏上了这条漫长且布满荆棘的收藏之路。
45个春秋,柏钦水骑坏了3辆自行车,穿破了52双胶鞋,足迹踏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了收集珍贵文献,他不惜变卖老家房产、抵押退休金,甚至在香港旧货市场默默蹲守数月,只为寻得一本英文版《矛盾论》。他用一生的执着,悉心守护着这些承载历史的珍贵文献。在他眼中,“这些文献绝非普通纸张,而是革命的火种,是历史的见证”。他轻轻抚摸着展厅内56个用陪嫁木材打造的原始书橱,心中感慨万千。这些见证着收藏初心的老家具,如今仍在展厅的角落,静静诉说着那段坚守的动人故事。
如今,已至82岁高龄的柏钦水,依旧每天坚守在馆内,耐心地为年轻讲解员示范如何用手电筒侧光辨别文献年代。他的身影,犹如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后来者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在他身后,数字化团队正忙碌地将10万册文献转化为可检索的数据库,筹备中的“元宇宙文献馆”也即将上线。从油灯下整理书橱的个体坚守,到5G时代的全球传播,这座红色殿堂始终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那份不变的初心,诠释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经典,永远会在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枝叶,绽放出耀眼光芒。
二、馆藏瑰宝:31万册文献的历史厚度与文化价值
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坐落在风景如画的青云山下,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三层,展厅面积有2300平方米。馆内珍藏着100多年来,国内外4000多家出版社和单位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版本,涵盖汉文、11种少数民族文字、44种外文及盲文等多种形式,总数达11万种31万余册。这些文献仿佛一部部厚重的历史典籍,生动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有力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版本就有1800余种,其中160种早期版本更是国内仅存。这些孤本珍品,如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闽西列宁书局翻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们不仅是珍贵无比的历史文物,更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活化石”。它们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心血,记录着那个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除毛泽东著作外,馆内还精心收藏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版本,形成了完整且系统的红色文献体系。这些文献如同一条条红色的脉络,紧密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文字记载,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鲜活见证。
三、教育阵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自2019年新馆开放以来,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凭借其丰富多元的馆藏资源和独特迷人的文化魅力,迅速在山东省内崭露头角,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截至2024年,博物馆已接待机关事业单位80余家、游客3.4万余人次,每年还会举办5场主题教育活动。2021年,接待观众量更是跃升至19.8万人次,已然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先后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省级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等10余项省级、市级教育基地称号。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采用“线上观展 + 线下体验”的方式,巧妙利用3D、VR、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让历史“活”起来,变得生动有趣。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通过数字交互系统查阅文献原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进行一场亲密对话。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更让红色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
针对青少年群体,博物馆专门开发了《重走百年奋斗路,争做合格接班人》研学课程,并结合“寻访红色足迹”“英雄在我心中”等活动,累计培训中小学生6000余人次。2024年清明期间,新泰市实验中学等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参观博物馆,馆长绘声绘色的讲解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红色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火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四、文化地标:从文献收藏到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泰安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壮阔图景中,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凭借独特的定位与创新探索,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坐标。近年来,这座博物馆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红色文献 + 生态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成绩斐然。
在2024年泰安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被列为重点观摩项目。馆内以丰富的毛泽东文献收藏为核心,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元素巧妙融合,这种创新模式收获了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为泰安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 。同年4月,新泰环青云湖马拉松赛举办,博物馆成为赛事打卡点。活动期间,3900名参赛选手及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在感受体育竞技魅力的同时,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实现了“体育 + 文旅 + 红色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成功创新案例。
博物馆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坚实支持。新泰市委市政府从多维度发力,不仅为博物馆建设运营提供场所和资金保障,还通过人事调整强化管理效能。2024年9月,伊晓慧被任命为新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服务中心)副主任,这一人事安排进一步优化了资源整合,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博物馆在管理与运营上不断迈向新台阶。
此外,博物馆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与社会各界携手开展公益活动。2024年9月,人保财险山东省分公司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泰监管支局走进博物馆,共同开展“担当新使命 消保县域行”专题宣传活动。该活动将红色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既发挥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又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展现出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从文献收藏的文化宝库,到文旅融合的创新高地,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正以独特的姿态,讲述着红色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贡献着独特力量。
五、学术高地:文献研究与出版创新的卓越成就
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前沿阵地,更是学术研究的高地。馆长柏钦水作为毛泽东著作版本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获得者,深耕文献研究领域长达40余年,主编的《毛泽东著作版本鉴赏》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严格审核出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博物馆与国家社科项目“毛泽东著作在中国与世界的传播”课题组紧密合作,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红色文献的重要基地。
2023年,博物馆选送的《传承红色基因 立德树人铸魂》案例荣获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宣传普及技能竞赛一等奖,彰显了其在学术研究与传播领域的卓越影响力。这些成就不仅大幅提升了博物馆的学术地位,更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理论支撑。
六、未来展望: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典范的宏伟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正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大步迈进。博物馆计划全力建设数字化文献数据库,实现31万册藏品的线上共享,让红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触达更多的人群。同时,博物馆还将与高校深度合作建立红色文化研究院,深化文献研究与理论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在国际交流方面,博物馆将积极拓展合作渠道,推动毛泽东思想在全球的传播。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智慧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
正如馆长柏钦水所言:“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些文献,更要让它们成为滋养时代精神的源泉。”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将以31万册文献为坚实依托,继续书写红色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从泛黄的书页到鲜活的教育实践,从静态的展陈到动态的文旅融合,博物馆正以坚定有力的步伐,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光辉典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题新泰毛泽东文献博物馆》
泰岳南陲馆阁昂,青云岭下耀红光。
铁鞋破履寻真迹,孤檠长宵辑琳琅。
卅万鸿编凝史韵,万种奇编证沧桑。
元宇新开传典籍,领巾前座诉衷肠。
文旅融辉添活力,鸿编载史著宏章。
星火长明昭后世,初心永续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