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莱阳早期党组织活动》作者 王敏庭
(山东) 编辑 制作 王树军【都市头条胶东半岛文学社】
红色记忆
莱阳早期党组织活动
作者 王敏庭 (山东)
看了中共莱西党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宋海艇领导莱阳抗日活动威名四方,成为莱阳地区早期党组织领导,载入了抗日活动的史册,他是一个不可忘记的人。
莱阳县万第镇(今属莱阳市)驻地西北3公里处的水口村,胶东农村第一位共产党员宋海艇,出生于这个村庄。 青年时的宋海艇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曾以山东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上海法租界召开的全国各届联合会。 1922年夏天他考入山东农业专科学校。 1925年3月在济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胶东农村早期共产党员。
1925年11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后,山东军阀张宗昌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还在东农业专科学校读书的宋海艇,接受了山东党组织的指示,以国民党员的面目出现,回家乡开展民运工作,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他在万第小学以教学为掩护, 通过办农民夜校,先后在水口、石龙沟、护驾崖、南石础、陡山、鲍村、小院村等村成立农民协会,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40余人。同时,以“不拘成分,信仰共产主义”为条件,先后发展小学教员宋海秋、宋云成、梁逵卿、宋继先等8人为共产党员。
这8名共产党员,被称为莱阳第一批革命火种。宋海艇与这些党员共同研究确定, 今后要在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贫苦农中发展党员。随后,以这些党员为骨干,继续在各村办夜校,组织贫苦青年学文化,谈国事,揭露张宗昌横征暴敛、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恶,引导穷人团结起来向地主阶级作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并通过亲朋和师生关系发展党员。到1926年底,已发展党员20多名,万第周围30余村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200余人。 宋海艇抓住有利时机,以万第镇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党员队伍。到1927年夏,党的活动扩大到海阳的夏泽、黄崖底、桑梓口等村。至此,凡有共产党员的村均有了农会组织。
各地农民协会的建立,使莱阳东南部各村出现了革命气氛。革命火种的不断蔓延,也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注意。10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特派员葛覃到莱阳进行“清党”。当他得知宋海艇的建党活动后,便勾结反动政府通缉宋海艇。迫于形势,宋海艇将党的工作交由宋海秋负责后即转移外地。
冬季,宋海秋曾先后三次到济南、坊子等地向省委分管组织工作的常委丁君羊汇报工作,并带回党内文件和《共产主义ABC》《红星》等宣传品,秘密印发给各村党员,以扩大党的影响。以宋海艇为首的早期共产党员,积极从事各种革命活动,特别在农村通过组织农民协会、办夜校等形式,教育并影响了一批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成立中共莱阳党组织打下了基础。
1925年秋,莱西进步青年田绰永、董瑞生、李厚生等20余人,在马连庄乡田家村成立“少年同志社”。次年春,办起“莱阳县少年同志社私立高级完全小学”, 进行新文化教育,宣传革命思想,遭国民党莱阳当局非难,于1927年停办。1928年秋,改“少年同志社”为“乡村教育研究会”,会址迁至马连庄村,有会员60多名。
1930年,由会员捐款,在马连庄村“新法医院”办起“莱阳县乡村教育研究会图书馆”,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6月,与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取得联系,李厚生、董瑞生、田绰永、刘坦、顾丹秋、刘兰芳、顾云生等会员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
王敏庭,1954年出生,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西关张家人。中共党员。先后任小学教师、乡文化站长、莱西市公安局大青山警区警长,大青山森林公园负责人,中级文化馆员,青岛莱西市作家协会会员。2001年7月任水集街道办事处史志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主任负责人。曾荣获莱西市‘‘优秀共产党员″、青岛市‘‘文物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化厅“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