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词:何圣保
新娘回外家
一一读作家蒋生作品《我的妻子》有感
作词: 何圣保
才郎淑女好文学,
爱慕结成小登科;
伉俪情深难分舍,
电报突来因为何?
是催她娘回家乡,
身上无钱怎主张?
倾家才凑三十块,
急急登程千里长。
回家路上多奔波,
无钱买饭抵饥饿。
满腹苦言无处诉,
天见切情这新娘。
回到娘家话难讲,
亲人个个来看望;
两手空空多惭愧,
接待都无块果糖。
当晚放映影片好,
弟弟调皮来相邀;
叫她买票看电影,
她讲疲劳躺在床。
第二天早日头上,
母洗衣服在家乡;
叫她去买块肥皂,
她因无钱泪割肠!
母亲看见险惊倒,
问何原由泪水飙;
是否女儿受委屈?
母见切情感凄凉。
当时只好对母讲,
心急回来在当初;
回到家来无分纸,
买皂无钱泪滂沱。
父亲听她这话讲,
头赤面红怒火烧;
讲他又穷路又远,
图他哪条嫁这郎?
她讲我见人品好,
又有才华写文章;
并且勤劳有情义,
善于关怀体贴娘。
触怒父亲火更導,
喋喋不停大唠叨;
她娘忍声并吞气,
泪水淌流像江河!
村里人知都鄙笑,
不敢出门到外巷;
心中苦楚无处诉,
书信写明寄夫郎。
夫君爱她如金宝,
心声表明写信上;
讲官贫穷委屈你,
愧对妻娘奈无何。
夫寄三十元领着,
含泪即时离故乡;
回归夫家同拼搏,
恩爱两人琴瑟和。
《我的妻子》写得好,
感动读者泪水飙;
真情实感活经典,
留给后人话古长。

演唱: 何姿婵
演唱:何浩栋
制作:吴训贵
雷歌传唱的爱情故事
尹玉峰
蒋生夫妻的爱情,曾经蹲在灶前分食烤番薯,糖汁在指缝间拉出金丝,烫出细小的疼;那颗番薯的甜,永远在记忆的炭火里——慢慢煨着……
1
《我的妻子》是广东作家蒋生的一篇深情散文,讲述了作者与妻子李意芬从相识、相知到相守的动人故事。两人因文学结缘——妻子的一篇小说被编辑赏识发表,而蒋生因获奖与编辑相识,经介绍后开始书信往来,最终妻子从粤北远嫁至雷州。尽管蒋生家境贫寒、负债累累,且年龄偏大,妻子却始终坚定选择与他共度风雨,甚至愿为他移植眼睛,写下“海枯石烂心不变”的誓言。该散文融合了乡土文学的质朴与抒情散文的细腻,在真实叙事中完成对爱情本质的探讨,体现了中国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典型风格。
作者扎根于乡土,以朴实语言承载深沉情感,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在平凡生活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我的妻子》就是典型一例!文中细腻刻画了妻子面对娘家质疑时的坚韧与委屈:她因路途耗尽盘缠,在娘家无钱买肥皂而落泪,遭父亲斥责远嫁穷苦之家,却仍坚持“看重人品与才华”。婚后,她勤劳持家,养猪还债,支撑蒋生追求教育与写作梦想。故事展现了夫妻间超越物质的精神契合,以及传统家庭观念与个人选择的冲突,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妻子无私付出的感恩与深情;亦是对爱情、婚姻与人性价值的思考,呼应了“患难见真情”的永恒主题。
2
雷州民歌素有传唱民间故事的习俗,此类质朴真挚的婚姻题材易被口头艺术转化。何圣保先生的《新娘回外家》——读作家蒋生作品《我的妻子》有感,以质朴感人的笔触,描绘了作家蒋生夫妻在贫困中相濡以沫的动人故事,堪称岭南民间文学的珍珠,其价值在于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全篇采用"电报催归、路途艰辛、归家窘迫、家人责难、夫妻同心"的线性叙事,通过"三十块钱"的细节贯穿首尾,特别是"买肥皂"这个生活化场景的戏剧冲突,极具现实主义感染力。
最动人的是夫妻隔空书信往来:"夫君爱她如金宝"与"愧对妻娘奈无何"的对应,将知识分子在贫困中的尊严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其艺术特色:"头赤面红""喋喋不停"等俚语生动传神;"泪割肠""泪水飙"等夸张修辞强化情感,形成了新婚甜蜜与现实窘迫的强烈反差的对比艺术。其文化内涵深刻展现了雷州地区"嫁女观穷"的婚俗观念,同时讴歌了超越物质的精神之爱。妻子"图他才华人品好"的择偶观,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3
何姿婵与何浩栋在《新娘回外家》唱段中的演绎细腻动人,展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民谣的完美融合。何姿婵的嗓音温润婉转,巧妙运用雷剧传统哭腔,如“泪割肠”“泪水飙”等唱词中带有轻微的颤音与哽咽,将新娘的辛酸刻画得淋漓尽致。她在“买皂无钱泪滂沱”一句中运用气声处理,感染力极强,而低吟浅唱的段落(如“回到娘家话难讲”)则凸显角色的隐忍。
何浩栋的嗓音深情醇厚,以叙事民谣式的唱法演绎丈夫的愧疚与深情,如“愧对妻娘奈无何”中的沧桑感,与何姿婵形成情感呼应。两人在咬字上精准把握雷州话特点,顿挫与叹息的运用使表演更具乡土真实感。通过“传统雷剧+现代民谣”的唱腔设计,他们成功塑造了一对在贫苦中坚守爱情的夫妻形象,使听众如临其境,感人至深。

发布人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