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西安破晓的晨光中,一位花甲之年的教育者与艺术家正伏案挥毫。隶书笔锋如铁画银钩,将时代的华章镌刻于宣纸之上。屈惠记,这位从秦岭深处走出的文化行者,以六十载春秋岁月,在教育与艺术的广阔天地间,奏响了激昂而动人的生命乐章。
一、丹心化春雨,育桃李芬芳
四十年深耕教坛,二十余载担任校长,屈惠记的足迹深深烙印在陕西教育的热土之上。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青涩学子,成长为省级优秀辅导教师;从三尺讲台前的谆谆教诲,到勇立教育改革的时代潮头,他始终坚守“育人如琢玉”的教育理念。在商洛山区的漫漫长夜,他为留守儿童点亮知识的明灯;在素质教育的探索前沿,他主持的“秦岭文化进课堂”项目,让乡土文脉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年轻的心灵。区级劳动模范的荣誉背后,是他二十余载如一日,用粉笔丈量教育人生的坚定与执着。
二、翰墨书山河,展艺术风华
脱下校长的正装,屈惠记便一头扎进墨海,化身艺术的追光者。他的隶书作品,既传承了《曹全碑》《张迁碑》的朴拙雄浑,又融入了《石门颂》的舒展飘逸。创作150米隶书长卷堪称他艺术生涯的一大壮举。整整四十多天,他每日书写近500字,以笔墨为舟,在宣纸上重走新时代征程,用翰墨丹心记录党的二十大精神。当这幅1.5万字的鸿篇巨制在陕西省图书馆徐徐展开时,观者不仅惊叹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更能深刻感受到一位老党员,用传统艺术致敬时代的炽热情怀。
三、文脉传薪火,续文化根脉
作为陕西省少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屈惠记将文化传承视为己任,融入血脉。他主持编纂的《秦岭童谣》,让乡土文化在孩子们的童声传唱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发起的“书法进校园”工程,已培育出千余名小书法家。担任商州区书法协会副主席期间,他推动成立农民书画社,让曾经握惯锄头的手,拿起毛笔,创作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使商洛农民画绽放出新的光彩。这些文化实践,如同他笔下连绵不绝的章草,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紧密相连。
四、心系教育情,诗心永飞扬
退休后的屈惠记,依然忙碌在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道路上。他组织商州区大荆中学、腰市中学毕业的学生成立校友会,以书画为纽带,每年为大荆中学、腰市中学近百名学生捐赠书籍、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火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大雁塔街道的雁知学院,他为近百名书法爱好者教授书法课程,带领大家深入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的严谨法度,以及赵孟頫《洛神赋》行书的飘逸洒脱,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称赞他是良师益友。2025年,在雁塔区组织的国际旅游节乐游原赏樱花诗会上,他创作的“乐游原上望,万古夕阳红。不尽沧桑事,悠悠入晚风”一诗,凭借独特的意境与深厚的功底荣获状元。
从商山洛水到长安古城,屈惠记以教育者的睿智与艺术家的敏锐,在时代的长卷上书写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当被问及退休后为何依然笔耕不辍,这位老党员轻轻抚摸着案头的党章,微笑着说:“笔墨是心的延伸,我只是在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继续讲述春天的故事。”这或许就是艺术人生的最高境界——让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时代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实现生命的升华与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