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畔歌声亮》
我的家乡被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紧紧环抱着。这条河流就是清水河,它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红色记忆。
1936年1月25日,周恩来、彭德怀等20位红军将领联名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该倡议书指出:只有抗日反蒋才是东北军唯一的出路。
红军西方野战军红一军团在西征中解放固原东北部后,进军至清水河中游,分驻在固北的七营镇、马莲窝子等地休整。在清水河西岸,还驻守着东北军骑兵何柱国部。其间,何柱国手下骑兵第六师曾多次向红军进攻。为了给他们必要的教训,促其觉醒,彭德怀按照党中央“打打拉拉”的指示,对其实行有限度的打击。
1936年7月,东北军骑兵第六师白凤翔部联合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向驻扎在七营镇附近的红一军团发起进攻。红一军团在七营闫家沟伏击,歼灭了白凤翔骑兵师一个团,使骑六师遭受重创。为更好地团结和争取东北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示,红一军团对所有俘虏官兵以礼相待,对伤员医治后,进行抗战宣传教育。红军的行为,在东北军官兵中产生强烈反响,对促其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积极作用。
借此机会,9月中旬,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与东北军骑六师师长白凤翔在其师部所在地杨郎镇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就“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等问题达成书面协议,后来被称为“杨郎协定”。双方商定,保持表面上处于对峙状态,只要上级督查长官不来,就都不打枪;非打枪不可时,提前通报,必要时可互相协商作友谊退让,一切以抗日救国为总原则。
协议达成后,驻守在清水河两岸的红军和东北军,形成了一条中国军事史上“明打暗联”的奇特战线。每当蒋介石命令东北军进攻红军时,东北军立即先通报红军部队,然后双方朝天放空枪,往山沟打炮,用真枪实弹来一个真戏假唱。红一军团退出七营驻地,驻扎到清水河东岸,与东北军隔河相望。北面是红一军团的一个连,南面是东北军骑六师。每到傍晚红一军团的官兵就会唱起《松花江上》等抗日爱国歌曲,引起东北军战士的共鸣,而河对面的东北军们听到后对家乡更加思念,也自发跟着唱了起来。就这样,两军关系渐渐熟悉了起来,白天对话,晚上红军唱《松花江上》,东北军就坐在阵地上静静地听着,这为促成和谈奠定了基础。
自此,东北军骑兵与红军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双方名义上是对峙,实际上是友军。
走在清水河岸,河水潺潺流过。透过清澈的河水,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恍惚间传来了清水河畔的歌声。
“赓续红色血脉,讲好原州故事”征文 (资料来源:听党史故事)
作者:韩子墨(男 15岁)固原第七中学九年级(7)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