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思考——《谈审美思维》
审美情感或称审美思维,是采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手段去反应客观事物的美学法则,是客观对象与自己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因而,随着立场、观点等主观条件的不同,随着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所反应出同一事物的感官美感和情感美感也有所不同。
人们的社会生活阶层的不同,在个人生活和教育的不同个性的作用下,渗透于情感的心理深处的表现形态十分复杂。所以,在人们的日常审美感受中,经常不自觉地表现出种种自身特有倾向,就是同一审美对象,对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唤起的情感态度,既有联系的一面,又有差别的一面,但它在审美感觉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审美感觉中,审美思维是一种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的思考,它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现实所作的概括反映。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联系,而是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内部联系。人们通过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感觉、知觉、表象等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比较中,它是更深刻、更完全,也可说是更高级的反映。
过去的传统总是把这一特有审美思维,手段方法结果都归结为人的阶级属性。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不管什么阶级的人看长江大桥,总体就是长江大桥,具体的建筑美,不是由你阶级属性决定的,而是你的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你的生活的阶层和生活态度决定的。
我认为审美思维在美中的重大作用,在于你的思维观念和方法的应用。那么,你的生活阶层和生活经历履历都对你的审美思维有着制约作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最主要的还是实事求是,以唯物主义客观审视出事物的美感。
审美思维大体应该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整体性,独特性,新颖性,思想性和探索开拓性,前瞻开放性等等,也就是说,当你针对某件事物,审视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客观地从上述审美思维的特性着手,真正反映出事物的客观美感。
审美思维除了按照审美思维特性审视事务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事物审美特征客观反应出事物外在的美感后,能挖掘出事物内在的美,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在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与政治无关。不同的审美人所能挖掘的思想性美感是不一样的。是对每个人,每个作家审美能力衡量的重要方面。
所以,审美思维是思想认知,是审美方法论,是审美能力和基本素质。这种审美思维不仅仅适应于艺术领域,同样可以应用在社会和自然及人际等一切关系中。因为,审美思维作为艺术审美方法论,是客观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一般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表象和本质。
20/5/2025 特殊时尚日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百度可查作者介绍。
作者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浦东分会主席,浦东作协会员、浦东杂文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双语出版社副主编,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英国文学》微刊“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著作《云天文集》九卷一百多部,诗文著作越千万字。创作理念:
褒奖人间真善美 谴责世上假丑恶
用文字激励人生 笔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