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二十四章
油田岁月:手足情与时代印记
1984年,搬迁扶余前,爱人先以家属工身份入职油田,我们暂借住扶余江北五副食跟前的大姨子家。比我们长15岁的大姨子总变着法儿往我们屋里塞白面、大米和豆油,那句“刚成家不易”成了初来乍到最温暖的注脚。秋天独立租房后,她仍隔三差五送来米面油和自家腌菜,这份亲情支撑让漂泊有了重量。
转年春天,家中土坯房因修缮倒塌,单位的同事们不顾疲劳帮我们修缮,这一幕幕情景始终让我难以忘怀。这份恩情种下了日后“成人之美”的种子。我与爱人开始为油田年轻人牵线搭桥,从20岁的姑娘小伙到70多岁的老人,累计促成23对姻缘。同年腊月,弟弟家的女儿降生,土房漏风刺骨,爱人二话不说抱走自家油炉,又把攒了半月的小米送到弟媳手中,看着婴儿在暖炉旁舒展眉头,她冻红的脸上满是笑意。
1986年,父亲突发疾病离世,23岁的弟弟成了我最放不下的牵挂。作为单职工,我每月都要帮衬弟弟家。油田每月配给的八车原油,我总要分出半车给弟弟,自家炒菜时油星都得省着用;爱人则趁着天不亮去捡废木材、刨花子,堆成小山般码在弟弟窗下。那些日子,铁锅铲刮着锅底的沙沙声、炉膛里噼啪的柴火响,都成了穷日子里的热乎气。
1987年,命运迎来转折。因电视大学学习与原单位时间冲突,我调至吉林油田测井维修队。虽以“宣传干事”之名入职却无正式文件,但看着队部那栋气派的小二楼,我暗自发誓要让这里“活起来”。从起草《考勤制度》到在走廊里用黑板做板报,我带着职工把“安全生产”写成美术字,将百余名职工的“岗位承诺”用毛笔字誊上三米长的木牌。当测井公司领导指着承诺板连说“接地气”时,我知道,这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大伙对工作的热乎劲儿。
这一年,弟弟的命运也迎来转机。听闻油田“无父无母子弟优先”的招工政策,我攥着写错偏旁的报名表一路狂奔,终于赶在截止前为他争取到招工机会。上班那天,他盯着钻井队名单里自己的名字掉眼泪,而我想起父亲嘱咐我的话语,到哪里都要好好干。如今终于把这句话传承给了弟弟。
这些年,小二楼的走廊换了一茬又一茬黑板报,弟弟的工服也从短到长磨破了袖口。每当我在队部改稿到深夜,总能看见爱人背着土篮子捡拾木材的身影,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却始终暖得像家里的炉火。或许岁月本就藏在“分半车油”“送一个炉子”的琐碎里——是手足间的守望,是穷日子里的温情,更是油田人刻进骨子里的坚韧与感恩。
(未完待续)
第二十五章
电波与文字交织的双轨人生
1988年于我而言,是学业与事业双丰收的年份。年初,我终于捧起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专科毕业证,结束了边工作边进修的充实时光。本以为生活会沿着既定轨道平稳前行,却未料文字与电波竟成了这一年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在职业与家庭的双轨上,织就了一段充实而温暖的记忆。
作为无线电电台台长,我频繁带队驻守双阳前线。这片新开发的油田正值会战期,报务班成了前线与后方沟通的“神经中枢”。我们通过明码电报传递关键指令:若测井车缺声波仪器或三四线电缆,我需在第一时间将型号、数量等信息以“滴滴答答”的电码发回后方,后方班组接报后迅速联动完井大队,往往连夜驱车将设备送达前线。记得有次紧急调度,从发报到设备抵场仅用4小时17分钟,这样的效率后来成了白城地区报务系统经验交流的典型案例。
那年白城地区无委会组织全区报务系统评比,我全程牵头筹备资料。从标准化操作流程到应急响应机制,我将班内工作逐条梳理成详实的汇报材料,甚至用图表标注了全年32次紧急调度的时间节点。交流会上,当我讲到“以电报为纽带,将文字速度转化为生产加速度”时,台下掌声热烈。最终,我们班以综合评分第一获评“全地区优秀报务班”,奖状挂在报务班墙上,成了全体同事“用电波敲出的荣誉”。
工作之余,我仍笔耕不辍。各单位常找我撰写新闻报道,从《书系南北情》的新闻故事,到《善与恶的反差》的社会观察,再到测井生产的专业稿件,全年有40余篇文字见诸全国30多家报刊杂志。年底被测井公司评为“优秀报道员”时,我笑称自己是“左手握电报键,右手执钢笔”的双料“记录者”。
家庭里,三岁的儿子小前正是最黏人的时候。因常驻守前线,我与他聚少离多,每次经长春返家,总要绕道市集买些苹果、苏联大列巴等稀罕物。小家伙说话还不利索,却记得趴在报务班窗外拍着玻璃喊“爸爸打‘滴滴’,给宝宝买果果”。有次爱人做饭时没留意,他竟独自跑到邻居家小卖店攥着香肠不肯松手,吓得我们满院寻人,最后付了钱领回时,他还举着香肠含糊不清地说“爷爷给”——自那以后,我们便格外留意看护,生怕这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再“闯祸”。
那些在前线帐篷外仰望星空的夜晚,耳机里的电码声与记忆中孩子的笑声时常重叠。我渐渐明白,无论是电报里的紧急指令,还是稿纸上的铅字段落,亦或是儿子扑进怀里时的温热触感,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量。这一年,我在电波与文字间奔走,在责任与温情中成长,那些被“滴滴答答”与“沙沙书写”填满的时光,终将成为岁月里最鲜活的注脚。(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