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思考——《略谈诗经》
文/义博云天
《诗经》能成书传承至今,孔子功不可没。但孔子并不是诗经作者,孔老夫子只是诗经的编撰人。但孔子对诗经的功劳,不仅仅是从周朝五百余年,积累的三千余首宫廷演艺歌曲中,精心挑选,分类归纳出305首唱词,还别有用心地收纳了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的被称为的“ 笙诗 ” ,成为华夏诗歌的开元鼻祖,被传承至今。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先秦时期称《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左传》亦多引诗为据。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诗经》的精华主要在民歌,它们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主要以优秀的民歌为主。自然、朴素的风格。《诗经》民歌的作者是劳动人民。这些民歌的作者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他们本无心当诗人,他们的诗只是他们在各种遭遇下以及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幽风•七月》是奴隶他们一年四季劳动和生活的叙述,内容真实,语言朴素、自然。《伐檀》、《硕鼠》也是他们愤怒情绪的自然流露。
至于那些描写恋爱和婚姻,以及征人思妇的诗篇也无不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不是触景生情,情由衷发,既来源于生活,又流出于心底。
对于诗经里诗歌的来源,一是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献诗的对象是周天子。颂美类的诗歌如《周颂·昊天有成命》,讽谏类的诗歌如《大雅·抑》。二是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有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皇帝派遣收集官员到广大民间征收诗歌。《国风》中部分民间闾里之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的
据说当时呈现在孔子面前的诗歌有三千多首,孔子大刀阔斧砍成了“诗经”311首 。
《诗经》基本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什么是赋、比、兴?用现代的话说,所谓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所谓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说,使内容表达更生动、具体,以揭示其本质;所谓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即先借别的事物或眼前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之事。
《诗经》中的赋是最基本和常用的。总之,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不仅是《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而且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的表现手法。
我个人认为,《诗经》作为中华诗歌的奠基元祖诗集,对今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借鉴作用是毫无疑问的,把《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创作理念意境和方法的基石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如果说单纯从艺术手法和意境和字词运用的优美含蓄意境深远来看,《诗经》思想性直露,语句格调相对单一,虽朗朗上口,但委婉意韵平直,唐诗宋词远远超过了《诗经》,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事实。但我们现代人的格律诗词几乎没有超越唐诗宋词的,这是因为白话文运动后,社会发展更倾向于现代自由诗为社会潮流所致,所以,也无可非议。个人观点而已。
21/5/2025 浦东康桥
作者简介
殷博义 1950年出生上海。北大荒知青,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荣获“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百度可查作者介绍。
作者系中国现代作家协会理事、浦东分会主席,浦东作协会员、浦东杂文学会会员,澳大利亚双语出版社副主编,江西作家网高级签约作家,《英国文学》微刊“签约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著作《云天文集》九卷一百多部,诗文著作越千万字。创作理念:
褒奖人间真善美 谴责世上假丑恶
用文字激励人生 笔下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