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触到了你的期待
作者/玙璠(婉馨)
当你说
我一直等着你呢
我只是笑笑
你的话语
将我的喜悦
绽放成玫瑰
那是默不作声的芬芳
撑开了夏日迫切的渴望
寻求完美
先前
我没有感觉它离得那么近
只当时光消磨那些刺的锋芒
除了真诚,我不记得其它
作者/玙璠(婉馨)
世界无拒无束地前进,善良是我的庇护所,我匆匆写着赞美诗,让出失意的位置
一一玙璠(婉馨)
夜晚,让眼睛
剪去白天里愚蠢的内容
让心跟得上既定的情节
尽管,
每天都醒着坚信思考
倘若让我
先失去她(他)的名字
最后我什么都不记得
害怕记错
假装不记得
只要心赤裸裸的跳动
只要心情还暖
一切都是礼物
闭上眼一切都不见了
深潭平静
波光粼粼
默契的境遇
作者/玙璠(婉馨)
我深信
我与世界的默契
契合我的初心和未来
我从未与自己分别
我遵循感恩之约
一个爱 字
变成了我的血书
在文字的丛林里
我不仅采撷
所有冲着阳光微笑过的新鲜
相信那枯萎的孤单
也曾是容光焕发的一份子
我把手定格在心跳处
安然若素
除了清净
还有心静
沉默的芬芳:论玙璠诗歌中的期待、记忆与默契三重奏
作者:田金轩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玙璠(婉馨)的诗歌犹如三颗相互辉映的星辰,以《我的心触到了你的期待》、《除了真诚,我不记得其它》和《默契的境遇》构成了一组关于人际期待、自我真诚与世界默契的精神三部曲。这三首诗表面上各自独立,实则内在贯通,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完整心灵循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与独特的意象经营,诗人不仅记录了个体生命的瞬间感悟,更在字里行间搭建了一座连接自我、他者与世界的诗意桥梁。
《我的心触到了你的期待》展现了诗人面对他者期待时的微妙心理变化。诗歌开篇"当你说/我一直等着你呢"直接引入他者的声音,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期待。而诗人"我只是笑笑"的回应,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暗流涌动。这种克制与内敛恰恰是现代人面对情感时的典型反应——在过度表达与情感通胀的时代,真正的感动往往以沉默的方式呈现。"你的话语/将我的喜悦/绽放成玫瑰"这一意象转换极为精妙,将抽象的情感期待具象化为具体的花朵形象,完成了从语言到意象的诗意飞跃。
诗中的玫瑰意象尤为值得玩味。诗人称其为"默不作声的芬芳",这种沉默的芬芳恰是诗歌情感表达的核心特征。玫瑰在传统文化中既是爱情的象征,又因其尖刺而具有伤害的可能性。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双重性:"当时光消磨那些刺的锋芒",暗示着时间对情感棱角的打磨过程。整首诗以"期待—回应—绽放—消磨"为情感线索,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情感循环,展现了现代人际关系中期待与回应的微妙平衡。
《除了真诚,我不记得其它》则将视角从外部关系转向内在自我,探讨记忆、真诚与存在的关系。诗歌开篇就以强烈的决断姿态宣告:"夜晚,让眼睛/剪去白天里愚蠢的内容",这种对白昼的否定与对夜晚的推崇,构成了一种精神净化的仪式。诗人试图通过夜晚的过滤作用,保留生命的本质,剔除日常的浮渣。"剪"这一动作果断而有力,暗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手术。
诗歌中关于记忆的表述尤为深刻:"倘若让我/先失去她(他)的名字/最后我什么都不记得"。这种对记忆丧失的恐惧,实则是对存在本质的探寻——当一切外在标记都被剥离后,什么才是我们真正不能失去的?诗人的回答是:"只要心赤裸裸的跳动/只要心情还暖/一切都是礼物"。这种将生命本质归结为心跳和温暖的简约哲学,与当代社会的信息过载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深潭平静/波光粼粼"的结尾意象,既是对内心状态的描摹,也是对生命境界的象征——只有达到如深潭般的平静,才能反射出生命真正的光芒。这首诗从记忆的焦虑出发,最终抵达存在的澄明,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默契的境遇》则将视野进一步扩大,探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诗人开宗明义:"我深信/我与世界的默契",这种对默契的确信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信仰。诗中"我从未与自己分别"的表述,暗示了一种高度整合的自我状态,这种自我同一性是建立与世界默契关系的基础。
诗歌中关于"爱"的表述尤为震撼:"一个爱字/变成了我的血书"。将抽象的爱具体化为用血书写的实物,赋予了这一情感以生命的重量和牺牲的维度。在文字的丛林意象中,诗人不仅采撷"冲着阳光微笑过的新鲜",也关注"枯萎的孤单",这种对生命全谱系的接纳,体现了一种广阔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生命理解。
"我把手定格在心跳处/安然若素"的表述,将外在动作与内在状态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身心统一的诗意瞬间。诗歌以"除了清净/还有心静"收尾,从外在的清净到内在的心静,暗示了一种由外而内的精神修养过程,与佛教"戒定慧"的修行路径不谋而合。
这三首诗虽然主题各有侧重,但在精神内核上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的心触到了你的期待》处理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除了真诚,我不记得其它》聚焦于自我与记忆的关系,而《默契的境遇》则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的精神图谱。
在艺术表现上,玙璠的诗歌具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意象经营的精妙,如玫瑰、深潭、血书等意象既传统又新颖,在文化积淀中注入个人体验;二是语言节奏的掌控,诗句长短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情感韵律;三是哲学思考的深度,将日常体验提升到存在层面进行观照,赋予诗歌以思想的重量。
从精神取向上看,这三首诗体现了一种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尝试。既有西方存在主义对个体存在的追问,又有东方禅宗对心性清净的追求;既有现代人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把握,又有传统文人对自然意象的诗意运用。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玙璠的诗歌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语境中,玙璠的创作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平衡——既不失个人化的情感真实,又保持了对普遍人类境况的关怀;既有现代诗歌的实验精神,又不放弃传统诗歌的意境追求。这种平衡或许正是她的诗歌能够触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三首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呈现:在期待中保持自我,在记忆中坚守真诚,在与世界的默契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这种态度在价值多元、变动不居的当代社会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精神启示意义。玙璠的诗歌就像她笔下的"默不作声的芬芳",不事张扬却持久动人,在喧嚣的时代中为读者提供了一方宁静的精神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