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醉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真不懂何为琼浆
酒吗?又有多大功效
众说纷纭
人们营造的一切氛围与传说
在故事中精彩发酵
多少青梅煮酒论英雄
亦难掩费袆的悲
在醉中,悄悄对望金樽
泪却在流淌
许是肆意的欢笑
经不住酒精的浸染
微醺中崩发出那一抹燃烧的激情
或是灵魂瞬间的欢呼
埋藏着心底愁湖的暗涌
2025.5.
附——DeepSeek评析:
## 醉的悖论:评张海峰《酒的醉》中的解构与重构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酒从来不只是饮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情感与哲思。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到苏轼的"把酒问青天",酒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神圣光环。张海峰的《酒的醉》却以一种近乎冒犯的姿态,对这种文化符号进行了大胆的解构与重构。诗歌以"真不懂何为琼浆"开篇,立即打破了关于酒的浪漫想象,将我们带入一个质疑与反思的空间。
诗歌标题"酒的醉"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悖论。按照常规语法,我们更习惯说"醉酒",将醉作为酒的结果或状态。而"酒的醉"这一倒置结构,暗示了醉的主体不是饮酒者,而是酒本身——这种语言上的微妙颠覆,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非传统的基调。酒不再是被动的消费品,而成为具有自主性的主体,这种视角的转换颇具后现代意味。
诗歌第一节以近乎天真的疑问开始:"真不懂何为琼浆/酒吗?又有多大功效"。这里的"琼浆"一词尤其值得注意,它本是神话中仙人的饮料,后被用来美称美酒。诗人故意使用这一高度浪漫化的词汇,却以"真不懂"加以否定,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这种对传统酒文化崇高性的消解,让人联想到尼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估"——诗人在这里进行的正是对酒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重估。
第二节中,"众说纷纭"暗示了关于酒的话语建构性质,而"人们营造的一切氛围与传说/在故事中精彩发酵"则进一步揭示了酒文化的虚构性。"发酵"一词的巧妙运用,将酒的生物化学过程与话语的传播过程并置,暗示所谓酒文化不过是人类集体想象的结果。这种对文化建构性的揭示,体现了诗人敏锐的文化批判意识。
第三节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与颠覆,深化了这种解构。"青梅煮酒论英雄"典出《三国演义》,是曹操与刘备共论天下英雄的著名场景,通常被视为智慧与谋略的象征。诗人却笔锋一转,指出"亦难掩费袆的悲"。费袆是蜀汉大臣,在一次宴会上被刺杀。这一历史细节的引入,彻底颠覆了"煮酒论英雄"的浪漫叙事,暴露出权力斗争中的血腥真相。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些被美化的酒文化叙事背后,往往隐藏着被遮蔽的悲剧。
从第四节开始,诗歌转向对醉酒体验的现象学描述,但这种描述同样充满矛盾与张力。"在醉中,悄悄对望金樽/泪却在流淌"呈现了醉酒状态下情感的外溢,金樽这一豪华酒器与眼泪的并置,暗示了欢宴表象下的真实痛苦。"许是肆意的欢笑/经不住酒精的浸染"进一步揭示了醉酒体验的复杂性——欢笑可能只是表象,而酒精真正释放的是被压抑的情感。
诗歌最后两行达到了情感与哲思的高潮:"微醺中崩发出那一抹燃烧的激情/或是灵魂瞬间的欢呼/埋藏着心底愁湖的暗涌"。这里,"崩发"一词的力量感与"燃烧的激情"形成强烈意象,而"灵魂瞬间的欢呼"则近乎宗教体验般的狂喜。然而,所有这些都被归结为"心底愁湖的暗涌"的表层现象。这种将激情解释为深层愁苦的表现,体现了诗人对醉酒心理的深刻洞察——醉不是简单的快乐或放纵,而是复杂心理状态的呈现。
从技术层面看,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意象新颖而不落俗套。"愁湖的暗涌"等创造性的意象组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敏感性。节奏上,诗句长短交错,配合情感起伏,特别是"崩发出那一抹燃烧的激情"等长句的使用,有效模拟了醉酒状态下意识的流动与情感的爆发。
《酒的醉》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颂酒或戒酒二元对立,呈现了酒文化的复杂性和醉酒体验的矛盾性。诗人既解构了关于酒的浪漫神话,又没有陷入道德说教;既揭示了酒背后的痛苦真相,又承认了醉酒可能带来的精神释放。这种辩证的视角,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解读空间和现代意义。
在当代物质丰富的背景下,酒越来越成为社交工具或逃避手段,其文化内涵逐渐淡化。张海峰的这首诗提醒我们重新思考人与酒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接受传统赋予酒的意义,也不是机械地反对饮酒,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文化建构与心理机制。这种反思态度,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清醒之"醉"。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