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随笔
文/星语
今日小满,万物挺拔青春的活力,满的是池塘的雨水,不满是希望。近年来陆续在平台上发表了一些文字,把景色和胸臆搓揉成一片望风的叶、仰空的花,屈指已有四百余篇小作,或诗歌散文,或小说评论。战友小聚时有人说,作家先生,来碰一杯。我淡然一笑;偶遇熟人:你写了那么多作品,一定收入不低吧。我又摇头一笑。
我是挺喜欢苏轼的,不单是他的才气还有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在人生低谷时,他写出了《定风波》,在心情好的时候,又写出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他还很犹默诙谐,调侃他老师张先八十大寿新婚取娇妻是“一树梨花压海棠”。他在杭州做官时修了西湖,并把自己发明的红烧肉煮好分享给修堤的民工。集智慧才华于一身的他,成为了史册上的名流。
写文的人一般有两种:一是投稿赚取稿费并兼有名气;另一种是喜爱,对文字的执着,抒发内心的情怀。社会离不开文学,很多读者喜欢名家的文章,被那优美的文字感染着,被那笔下的画面陶醉着,被那富有哲理的内涵熏陶着,被那故事的情节打动着,这便是作家的效应吧。
其实是生活造就了作家,并非作家高于生活。倘若没有人生的旅历,就不会涌现出那么多的名作佳句。没有万里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赏阅的毛主席长征诗词,没去杭州,也就没有林昇的《题临安邸》和苏试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当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只是孤例。
因为我经历过工农商学兵文教,所以素材不成问题。涂鸦了一些文字,满意的也有不少,这都是自己的感慨。尽管受到网络平台的青睐或一些文友的鼓励,但要写得深、广博,引起更多的读者关注,那是很难得的,但我是认真的决不敷衍。渐渐地我写得少了也退出了几个平台,想多看看多琢磨一下。有时自己问自己:写这些有意义吗?包括一些文友也问我:怎么退出了平台呢?一方面眼太累,再者总要拿出像样的东西,我是不敢亵渎文字的。
人生如同日历上没有大满一样,岁月征程唯有小满。许下的愿会在夏日的莲花上释放,那碧波上的莲叶翻飞会有好心情,眼前的玉兰花栀子花香喷了初夏的衣袂,我看到了诗意摇曳的五月已姗然眼帘。
写于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