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温饱,特色与文化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追求。陈本豪先生的《文化一餐》便以一场独特的用餐体验为切入点,带领我们走进北京的白家大院,感受满汉全席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创新。

文 化 一 餐
陈本豪
吃永远排在生活中第一位,人活着虽不仅为了吃,但只有不断地吃才能继续活着。脱离了温饱的当代人,不仅要求吃好,试想吃点特色的人与日俱增。驻京办邓主任,在承德返程的途中说,今晚我请大家去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吃点文化。有人请客,终归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要说到特色,我倒有些不以为然。出门多了便处处为家,特色来特色去,凡事过了两回就不新鲜,所谓特色便不再特了。邓主任看大家似乎缺乏激情,便回头问我,你看过《大宅门》吗?当然看过,一部《大宅门》,不仅让我欣赏了斯琴高娃的精湛演艺,还让我记住了白家曾经的浮华。说到此,邓主任的话再无下文,我也无意下问,但思绪中却未能理出将大宅门和请客连在一起的线头。
从承德返回北京,到达白家大院已八点过一刻,整个京城已被万色灯海浸泡。到这时我才明白,坐落在北京海淀区苏州街十五号的“白家大院”,是一家生意特别红火的四星级酒店。
跨过白家大院门槛,是一条内家胡同,左边竖立一排并列前行的旗杆,晕黄的灯光并不显耀,无风的旗帜也不飘扬,使人看不清确切的旗号。跨进二道大门,便敞开来一个四方院落,边上有走廊连接的通道,每室厅前伸展出几级平缓的台阶,这儿显然已是该店的营业重地。柱子上挂着很多清式长圆形灯笼,一院的红色灯光,透着谜语般的柔和。满院来回走动的格格,她们身着一袭花色襟式旗装,宽大的袖口滚着工艺镶饰,纤细柔弱中卓显修长,一个个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她将身子万福式地一弯,一句“你吉祥”(由“大爷吉祥”翻版而来的礼貌用语),不自觉地将人引向满清宫廷的回顾之中。
满汉厅里的客人还未落台,我们一行被前来迎接的格格领到一个偏厅里叫坐等候。满汉厅豪华全店之首,据店家说,国家领导人常携外宾来此品尝满汉全席,为国事前来此间的北京领导人就更多了。今天难得暂无外事和国事预约,有机会值得一等。一位满脸含春的格格一圈给大家上茶,全套白底兰花的精细陶瓷小碗,茶叶都是上等的。平日喝惯了大杯大碗,此时受氛围所染,也不得不左手端起托盘,右手前三指握着碗盖上的小瓷纽,无名指和小指微微地散开翘起,慢条斯理的地由内向外,一、二、三地刮着碗里的叶片。头部在两边来回中轻轻地摇晃,嘴里不忘朝着茶水中的浮叶吹送小风。
雍容华贵的满汉厅,迎面一排排似墻又似窗的大红格子,上下镶嵌着红底黄花的图案。格子前正中位置,摆放着皇帝的金銮宝座,两边扶手龙头高昂,一派皇家之气映出满室金碧辉煌。餐桌的围布和椅套,泛着黄金般的色彩,客人入坐之前,格格们都模特般的站出礼仪之态。她们两手平握胸前,一条手巾垂在腕臂之上,颈上的围巾与手巾同白一色。头上戴着宽大的旗帽,帽前那朵斗大的牡丹花,四季开得鲜艳。惟有一个女孩只梳旗头,却未带旗帽,旁边的格格悄悄告知,她是新来的实习生。领班女的帽前没有花开,在银质的摆饰中显出身份与众不同。
菜上得较快,可视为客人等候的一丝补偿。一桌子菜,大多有些眼生,因我历来重品尝,于是,对格格所报菜名,一一在耳边囫囵而过。第一次吃大宝鱼,先用筷尖拈上一点尝试,味道近似桂鱼而多出一分鲜味。同桌那位年轻的王先生,原是江夏老乡。早前听人说过,有几个江夏青年,在京从事药商经营,生意做得较大,王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没想到他比我预想的还要年轻。出门在外事事见难,尤其京城脚下,要在一个行业中走在别人前头,更是难上加难,不由得心中为我江夏有人而叫好。虽说病后不敢饮酒,但那种豪华瓷瓶一开的酒香,给我一丝潜在的刺激。
紧临餐桌那头的墙面上,是国菜满汉全席的内容简介。读后略知,其菜的内质、品种变化和烹饪艺术主在汉菜,而满菜则多在烧烤。一切生活都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世上永远没有无源之水。满人能将汉满两菜成功地融合于一体,创出满汉全席的国菜系列而风行海内外,这也是一种智慧,惟有创造才是历史不朽的印迹。远离餐桌的另一头墙面上,是一幅康熙出游图,天子在前,龙辇随身,几百文武大臣出城相送,场面十分壮观。康熙与乾隆在朝时均频繁出游,虽说是为勤政爱民的一种体现,但与其游猎民族的游移性应不无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以皇权统一全国服装的朝代,由性别开始,从平民到官吏,服装披戴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特别是黄色与龙纹,惟有皇权独尊,如有违犯,必遭杀头之罪。虽说清帝为此剥夺了民众的自由,但部分衣装却已成为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永恒的艺术价值,也为曾经的皇家统治减轻一分罪过。
晚出白家大院,夜色和时光吞没了园中许多亭台楼榭、一众特色风景的富贵气质和典雅韵味,但记忆深处却抹不去曾经的光顾。白家大院建于康熙年间,原是三朝大臣礼亲王代善的花园。民国初期转给了声名显赫的同仁堂乐家,并改名为乐家花园,由此为我揭开了大宅门和餐饮相连的谜底。一出满汉厅,即听“掌灯”的吆喝声传来。一位宫中格格双手提着大红灯笼打前引路。她穿着一双木质高底的旗鞋,重心压在掌心之下,如今的女孩,不经训练绝难走稳脚步。一趟白家大院之行,让人吃出一回满汉文化同流,坐上龙椅拍照,当了几秒钟的便装皇帝,真还有点趣。虽说传承历史文化,并不意味复古,但承中有变,变中出新,让人在欣赏中自觉接受,这就值得提倡。白家大院的菜很贵,消费很高,却天天顾客盈门,这就是成功的佐证,这就是生活的真理。这儿即是一处销金窟,但能绑得腰粗进店,笑得潇洒出门,如此体现人生酷态而竞显风流。
走进白家大院,就像梦回一趟清朝,一色的清味给人顷刻的时空错觉。惟有屋角处那台橱式空调给我提示:2008年4月12日。走出白家大院,邓主任这才短短,这里就是大宅门的拍摄重心。吃着满汉菜肴,回味《大宅门》的影像,真正的文化一餐啊!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