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沼山中学《凝眸》创刊二十周年庆典上讲话
张靖鸣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沼山中学创办文学社并坚持二十年出刊,这在鄂州市梁子湖区学校里是唯一的,在全市中学也属罕见。校刊《凝眸》的问世与坚守离不开梁子湖区教育局、沼山镇中心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而沼山中学几任校长与编辑老师的艰辛付出令人感佩!夏奎峰校长主办《凝眸》创刊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很有意义,对校刊创办过程及成绩是一次总结,也不失为一次很好的交流。

《凝眸》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有朝气;页面为彩版,市区级期刊都没做到这样。可以说,这既是当代沼山镇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是梁子湖区校园文学的标杆。从宏观而言,沼山中学文学社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沼山镇当代文学繁荣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溯源一段珍贵的文学史迹。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几位文学宗师与沼山有关联。明代的武昌县(今鄂州市)符石乡(今沼山镇一带)畈雄湾有个人叫刘惺,曾任顺天府通判,他做了一件影响地方文化的大事。《湖北通志检存稿》记载:“刘惺,字旦寅,一字郁寰。少倜傥。构屋西郊,立文社,招致名流,如董其昌、谭元春、钟惺、吴裕中诸人,以文行相砥砺,著有《培荆集》《刘观射集》。”畈雄湾坐东朝西,“西郊”即指畈雄湾正前方,濒临梁子湖。村里现存有石匾与学堂遗址,刘惺在这里创办文学社,这是沼山镇历史上最早的文学社团组织,聚集了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其中董其昌是艺术大家,钟惺、谭元春是竟陵文学流派的开创者,能把这样的顶流人物召集交流切磋,可见刘惺的气场强大。谭元春与刘惺交情不浅,他经常来鄂州,与刘惺、孟登(刘惺妻弟)等文友一起游玩。他给刘惺写了两首诗:《赠武昌刘子旦寅》《刘旦寅邀游寒溪西山》,还为刘惺的夫人写了一篇寿序,为沼山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篇章。

另一位与沼山根脉相连的文学宗师是清代的张裕钊,这个文学宗师不是我称呼的,而是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校长沈尹默先生称呼的。张裕钊得桐城派文学精髓,继而开创了莲池文派,在清末文坛影响很大。张裕钊是龙塘湾人,龙塘湾过去与沼山的村湾都是同乡同里,那时叫符石乡,沼山至龙塘一带属于符二里。龙塘湾的祖墓祖祠都在沼山,这是张裕钊文化园建在沼山镇的重要原因。沼山镇鄂家庄的张伯调(进士)、朱山东湾的朱菜香(举人)、张德宝湾的张宅之(御赐举人)等科举人才都是张裕钊的弟子。张裕钊写给弟子的信札与多件书法作品现藏于张裕钊文化园,这是沼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前些年,华中师范大学有位教授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湖北近代作家研究》,作者遴选出10位湖北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进行研究,其中有鄂州的张裕钊与刘艺舟。刘艺舟是沼山镇畈雄湾人,他是戏剧作家,与梅兰芳等名流是好朋友。他的成就之一是把演出剧团带到日本,传播中国新剧艺术;再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刘艺舟带领剧团成员攻克了山东登州、黄县等城市,震动全国,立刻被推举为山东军政府登黄临时大都督。他的代表作有《豹子头林冲》《明末遗恨》,其事迹与作品载入了多种书籍报刊。

沼山镇位于梁子湖之滨,山水形胜,吸引了不少达官名流登临题咏,如冯京(咸宁人,宋代大臣)、向日丹(大冶人、明代知州)、余玉节(大冶人,明代御史)、王泽弘(黄冈人,清代尚书)。而本土先贤谈必泰(清代学正)、谈有典(清代书院山长)、张邦栋(清代进士)、朱国桢(清代翰林)、柯树屏(民国教育部司长)、金长春(民国教授)、黄熨(民国教授)也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分别载入《湖北文征》《湖北诗征传略》等著作。
因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在校刊里添加历史篇章,即在校刊上刊载这些名人的事迹与诗文,要体现出人文厚度;二是提高校刊的图书价值 ,拓展人文外向度。校刊包含了图书的普遍属性,有着时效性与公共性意义,建议寄送省市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收藏,让更多读者了解沼山中学校园文化。另外在网上做一个校刊专栏,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应将校刊的作用充分发挥。
最后,我来吟唱两首宋代大儒程灏与朱熹的诗,活跃下气氛。吟唱是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将诗文作品活态化诠释,借此机会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国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