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
是谁把诗情点燃在
火热的黎明
把一穗穗季节的感动
绽放在五月画屏
是谁把一个季节的梦醒
带给那飞驰流星
让耀眼的光环划过夜空
把亘古的饥荒带走
给世界一付甜蜜的笑容
燥干的热风吹过
麦子黄了
把沉甸甸的喜悦赠予老农
给生活一份念想
让昔日的回忆不再贫穷
或许堆满老屋的家什
都已成为古董
不论镰刀石碾叉把木锨
还有落满灰尘的缰绳
都会把长满锈斑的历史
汇成诗篇,写给自己
也写给逝水流年
诗评
在麦浪与岁月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诗性光芒——评《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以丰饶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农耕文明的立体画卷。诗人以麦子成熟为叙事主线,将自然时序、劳动哲思与历史记忆熔铸一体,在虚实交织间,叩击着土地与人的精神联结,奏响一曲关于收获、传承与生命的赞歌。
诗歌开篇以两个充满张力的设问切入,“是谁把诗情点燃在/火热的黎明”“是谁把一个季节的梦醒/带给那飞驰流星”,赋予麦子成熟这一自然现象以神秘而浪漫的诗意色彩。黎明与流星的时空跨度,打破了传统农事诗的写实框架,将麦子的成熟升华为某种超验的生命启示。“把一穗穗季节的感动/绽放在五月画屏”,“感动”与“画屏”的搭配,既具象化了丰收的视觉震撼,又暗喻着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共生的情感厚度。
第二节诗行的笔触转向历史纵深。“让耀眼的光环划过夜空/把亘古的饥荒带走”,麦子从农作物幻化为驱散饥饿的文明之光,成为人类对抗生存困境的精神图腾。“甜蜜的笑容”既是丰收后人们的喜悦,更是对摆脱生存危机的由衷欣慰,赋予农事劳作超越物质层面的神圣意义。
第三节以“燥干的热风吹过/麦子黄了”回归现实场景,将笔触聚焦于老农与土地的亲密对话。“沉甸甸的喜悦”“给生活一份念想”,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出劳动人民对土地最本真的依赖与感恩。“让昔日的回忆不再贫穷”一句,巧妙地将物质的丰收与精神的富足勾连,暗示着粮食不仅滋养肉体,更充实着灵魂。
末节以“堆满老屋的家什”为情感锚点,镰刀、石碾、缰绳等农耕器具从实用工具转化为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长满锈斑的历史”“汇成诗篇”,将农耕文明的沧桑变迁凝练为可触摸的诗意表达,既饱含对传统劳作方式的敬意,又暗含对时代更迭的深沉喟叹。“写给自己/也写给逝水流年”,使诗歌的情感落点从个体经验升华为对农耕文明的集体追忆,余韵悠长。
诗歌在艺术手法上,运用设问、通感、象征等多重修辞,构建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空间。节奏上,长短句交错,韵律自然流动,贴合农事劳作的节奏与情感起伏。不足之处在于,部分表述稍显直白,如“给世界一付甜蜜的笑容”等语句,若能增添更多意象细节,或可使诗意更具层次感。但瑕不掩瑜,《麦子熟了》依然以真挚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农耕文明的诗意镜像,唤起人们对土地、劳动与生命的永恒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