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老兵薛振声
何家坤 铁二代
九十老兵难移步。生自山东,不惧人间苦。解放战争修铁路,援朝抗美刀山赴。
志在四方无反顾。掌舵机营,成绩全师慕。往事悠悠心海驻,今生无悔军营度。

这首《蝶恋花》词里的主人公薛振声老人,于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邹县。他自幼天资聪颖,胆大心细,遇事肯钻研,尤其是动手能力极强。1948年12月,年仅15岁的薛振声正在淮海前线支前,当他听村干部说解放军将几十万国军包围了,部队缺人手,二话没说就报名加入三野并参加了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前夕,薛振声奉命调入四野铁道兵团一支队,从此与铁路建设结缘。1950年11月初,他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任铁一师一团团部通讯员,与登高英雄杨连第认识,并被其精湛的技术折服。在朝三年期间,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传达上级命令,并因此立功受奖。百岭川火车站是他终生难忘的地方,那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敌机轰炸的重点。与电影《激战无名川》里的情景很相似。
1953年回国后,薛振声先在陕西宝鸡铁一师教导营,先当学员后任教员。曾在铁六师短暂待过。后回铁一师,长期在土方机械连工作,机械连扩编为机械营后,他先后任副营长及营长职务。据老战友何正福介绍,薛振声虚心好学,技术过硬,营里的各种挖土机、推土机、铲运机,他不但能熟练驾驶,还掌握了它们的机械原理,一旦出现问题,他都能快速修理,甚至连收音机都会组装,令全营官兵惊叹不已。
薛振声从军三十余年,先后参加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及兖石铁路建设,他带兵严格,赏罚分明,处处身先士卒,经常受到师部的嘉奖。他和妻子张淑荣的四个子女薛云芳、薛云华、薛云清及薛云辉都是在云南出生的,名字都是他取的,都带有“云”字,就是为了纪念在云南修建贵昆及成昆铁路时的难忘岁月。他常年忙于工作,无暇顾家,以致小儿子早产,出生时不到两斤,在昆明43军医院育儿保温箱里救治了半年,才存活下来。
据老战友周玉淼介绍,1975年8月上旬,河南突发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灾,把京广线的许多铁路路段都冲成麻花一样,整个京广线被迫停运,尤以信阳一带灾情更重,一些水坝溃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当时,师部命令机械营及其他团紧急抽调部队去救灾。薛振声从每个连队各抽了一个加强排,配备铲运机,推土机等施工设备,由他亲自带队,冒着摄氏四十度的高温酷暑,在那里日夜奋战了近四十天。他不顾年事已高,处处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吃同住,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全师通报嘉奖。
在机械营任职期间,薛振声还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官兵个个都是技术能手。现任中国铁道工程学会理事长卢春房院士,著名外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张少成教授等青年俊杰都是他当年签字推荐到西南交大和第二军医大学上大学的。
1978年年底,薛振声调入师司令部任装备科科长。1979年初随师部先遣组一起率领铁二团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凯旋时,薛振声和战友们在云南中越边境桥上见到了杨得志司令员,还一起与杨司令员合了影。兵改工前,薛振声转业到十堰市,任十堰市市政公司经理兼书记,直到离休。
目前,老人在十堰一家养老机构安享晚年。虽年逾九旬,思维仍较清晰,时常给晚辈们及养老院里其他老人们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讲述铁道兵的英雄故事。



槛外人 2025-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