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一次特殊的战友相聚
铁四师 翟基生
2025年5月20日,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受杨庆华战友的委托,乘公交车前往莲花池军休所,给李武兵战友送一本《静悟流年》。李武兵战友提前定好了K座,上午11点,我踏入后院楚乡土菜馆,一股温馨如家的气息扑面而来。李武兵战友早就等候在那里,期待着这一次特殊的战友相聚。

不一会儿,罗光明战友也开车赶到了。两位曾在铁道兵机关工作的战友久别重逢,他俩紧紧握手、热情拥抱,彼此的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我带着杨庆华战友的《静悟流年》走了进来。李武兵和罗光明接过书,满心喜悦与感激。轻轻翻开书的扉页,仿佛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心灵之旅。书中的文字如同璀璨明珠,散发着智慧与感悟的光芒,深深触动着彼此的心灵。

原《铁道兵》报社编辑罗光明战友接过《静悟流年》时,眼神中闪过一丝惊喜。他轻轻抚摸着书的封面,仿佛在触摸一位老朋友的脸庞。翻开书页,那熟悉的墨香扑鼻而来,让他仿佛回到了那些与文字相伴的岁月。
“这本书真好啊!”罗光明战友感慨道,“庆华战友有着挖掘人内心世界的非凡能力,常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揭示出生命中的亮点。他的文字,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角落。每一个字都那么有力量,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让我们看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他翻到其中一篇描写军旅生活的章节,读了几句,眼中闪过一丝动容:“这些文字也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军营的日子。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的心是火热的,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庆华战友把这些都写出来了,真是太难得了。”
感谢庆华战友给我们带来一本好作品,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但庆华战友的《静悟流年》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去珍惜,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我曾与李武兵战友相聚几次,久仰他的大名。他是原铁道兵文艺创作组创作员、资深铁道兵诗人,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诗作千余首,著有诗集《三月梨花飞》《乡恋》等,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等。他为人谦虚,深受战友们的钦佩。
我们三人久别重逢,围坐在一起,话题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
在这场推心置腹的深谈中,我得以走进李武兵战友以诗为舟的生命航程——那用韵律镌刻青春足迹、以意象勾勒人生轨迹的诗意人生,在倾心交流间徐徐展开。

李武兵战友1968年3月入伍,新训后被分配到铁道兵六团机械连。他先在连队担任文书,后来又下到班里开吊车,并担任班长。
1970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部队转战陕南,六团机械连入驻安康恒口,而李武兵所在的班则单独驻守石泉,配合水运队工作,负责将各种物资装船运往深山工地。
整整一个月时间,他作为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在满是卵石的河滩上,搬运一袋袋重达二百斤的粮食。扛着如此沉重的粮食,还要走过长长的跳板,那滋味实在不好受,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就像码头上的搬运工一样。
李武兵身体瘦弱,体力本就不济,第一次走这样的长跳板,更是颤颤巍巍,紧张得不行,生怕自己和米袋一起掉进水里。但他深知自己是班长,必须带头干,于是咬紧牙关,硬是带领全班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随后,机械连移师紫阳县洞河镇,正式投入到襄渝铁路建设中。那里山高坡陡,不通公路,施工条件极其艰苦。机械连在山坡上、汉水边,削掉一座座山峰,推出一块块平地,协助施工连队在高山深涧之间搭建施工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武兵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从班长一步步晋升为排长,他的晋升都是靠流血流汗、拼命苦干换来的。

李武兵战友告诉我们,1972年5月,李武兵从铁道兵2师6团机械连调至师宣传科,负责搜集整理全师部队的诗歌作品。他将这些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歌儿向着北京唱》,并为这本诗集创作了同名序歌。
起初,他在写作时还缺乏向《解放军报》投稿的勇气,然而到了1972年9月28日,他的处女作《歌儿向着北京唱》(笔名春晖)却意外地发表在了《解放军报》副刊上。10月1日,《铁道兵报》又转载了这首诗,使他一举成名。
直到199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次战友聚会上,袁厚春副院长才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正是时任铁道兵文化部科长的他从众多来稿中挑中了这首诗,并改动了一个字,再抄写一份寄给了《解放军报》。
袁厚春特别喜欢诗中将天安门比作“金玫瑰”的新颖意象,称这是他首次见人这般写法。在与袁厚春相识二十多年后的战友闲聊中,这个谜底才被揭开。
李武兵感慨地说道:“这是一位多么暖心的编辑啊!他寄出的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纸改变命运的调令,是一座连接大巴山与北京的桥梁。在我的人生路上,确实需要贵人适时扶一把。”
正是因为李武兵将自己当作一名普通铁道兵战士,贴近生活、贴近战士,他才能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作品。
不久后,他被调到团创作组工作,接着又调到师宣传科。1973年,他被上调到铁道兵文化部担任创作员,从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1983年8月,李武兵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部工作。然而,正当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在一次体育运动中,他的左腿膝盖不幸严重受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尽管寻遍了京内外名医,伤势始终无法完全治愈,他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家休息调养。他的坎坷经历,让我既敬佩又难过……
李武兵战友还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作体会。他告诉我们,从1972年以来,他创作了两千多首诗,出版了六本诗集,其中《瑰宝集——献给引滦入津工程的建设者》这本诗集让他最为难忘。

1983年初,他和铁道兵创作组的其他几位同志一起到引滦工地采访。在完成万余字的报告文学《这是爱的交响曲》后,创作组组长冉淮舟同志鼓励他:“你的报告文学写得这么有激情,写诗一定也会很棒!”
于是,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这本诗集。诗集共收录了36首“引滦诗”,外加一首序歌,其中22首堪称“英雄”的“诗报告”,都是基于真人真事创作的,贴近生活,贴近铁道兵战士的心。那段时间,李武兵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之中。
冉淮舟同志读了诗集初稿后,非常激动和满意,当即写了五千余字的读后感,并亲自前往天津,联系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事宜。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这本诗集就在“引滦入津”通水之日顺利出版了。

责任编辑张雪杉先生告诉李武兵,这是百花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速度最快的一本诗集,从发稿到印刷装订成书,仅用了五十多天。
更令人欣喜的是,据官方统计,这本诗集是1983年全国印数最高、发行量最大的一本诗集,首印3万册,后来又加印1万册,仅在天津市就销售了近万册。
1983年8月,诗集出版后,李武兵正好调到总政群工部,参加《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的编撰工作。群工部与文化部的办公室相邻,他便将一本诗集送给了刘伯羽部长,希望得到老部长的教诲。
刘部长收到书后非常高兴,并嘱咐文艺评论室的汪守德同志写评论。刘部长说,自己最近很忙,不然一定会亲自写文章推介。汪守德同志(他后来担任了总政宣传部文化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很快就写出了专题评论文章,并在《解放军报》发表。
紧接着,诗刊社一编室主任王燕生老师也连续写了两篇评介文章,一篇发表在《诗刊》,一篇发表在《工人日报》。此外,《解放军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港》和《诗刊》等报刊,先后发表了李武兵的“引滦诗”。
更让李武兵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参加引滦入津工程施工的铁道兵第八师首长,将这本诗集当作礼品,送给参访引滦入津工程的来宾。这成为李武兵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荣耀!

我和罗光明战友被李武兵战友用诗歌书写的人生深深打动。军旅生活的磨砺使李武兵形成了质朴、简洁、有力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句式,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风格与铁道兵朴实、坚韧的精神特质相契合,使他的作品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
李武兵战友不愧是铁道兵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贴近生活的创作理念、重大工程的时代背景、领导与同行的支持以及对战士精神的深刻理解。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感、时代感和感染力,成为他用文字记录和歌颂军旅生涯的重要方式。
正如他自己说的:“无论走到哪里,转战天南地北,脚踏冰山雪岭,我都把‘铁道兵’‘藏于心。我把这3个字填在履历表里,她就是我的魂;亮在人前,她就是我的名片。我庆幸自己参军走进‘老铁’的队伍,这辈子与兵结缘! ”

聊着聊着,我们都似乎忘了时间,李武兵战友的盛情款待,如同这五月的暖阳,温暖而明媚,为我们的相聚添上一抹温馨的底色。往昔的回忆在欢声笑语中被一次次提及,那些青春的热血、并肩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时光虽流转,但战友情深,岁月留香,这份情谊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
分别的时刻,虽有不舍,但心中更多的是对这份情谊的珍视。“520”,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也见证了我们战友间纯粹的情谊。中午的阳光正好,我们带着满满的回忆,带着彼此的祝福,踏上归途。愿未来的日子,无论相隔多远,这份战友情都能像今日的阳光,永远温暖彼此的心房。
槛外人 202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