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钦水:红色基因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编者按:
在历史的长河中,红色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而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守护者,他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 —— 他就是柏钦水。
柏钦水,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从懵懂少年时期偶然与毛主席著作结缘,到如今年逾古稀仍坚守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最前线,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他用六十余载的光阴,从一个对毛主席著作满怀热爱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红色文化收藏家、研究者与传播者。他的一生,是执着与热爱的赞歌,是对信仰的坚守与传承。
当我们翻开这篇报告文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红色岁月的大门。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展现了柏钦水在收藏、研究和传播红色文化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从他为收藏毛主席著作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到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耕与探索,再到他创办博物馆、致力于让红色基因走进大众的不懈努力,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在当今时代,红色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种思潮的冲击让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变得多元而复杂。然而,柏钦水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忠诚。他的事迹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他如同一位摆渡人,将红色文化从历史的彼岸摆渡到当下,又从当下传递给未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柏钦水对红色文化的执着追求,更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进柏钦水的世界,去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情怀,去探寻红色文化在当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柏钦水:红色基因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张庆明
在山东新泰的青云山脚下,有一座被岁月雕琢得古朴而庄重的建筑,它静静伫立,宛如一位沉稳的智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里便是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而它的创立者兼守护者柏钦水,用六十余载的执着与热忱,倾尽所有,只为守护那一段段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历史记忆,只为传承那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一、红色种子的萌芽
1964年,柏钦水还是个懵懂少年。那一年,他帮一位刚来的老师搬运行李,意外发现了一本竖排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合订本。这本泛黄的书册,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他心底瞬间点亮了对毛主席著作的热爱之火。当时,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柏钦水珍而重之地向老师借阅这本书,爱不释手。后来老师主动让他永久保存,这便是他收藏生涯的起点。
柏钦水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他心中种下了感恩与奉献的种子。抗日战争时期,家中曾是八路军的情报站,父亲因此遭受日军严刑拷打,母亲却从未有过怨言,反而教导他要铭记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少年柏钦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他帮助村里的五保户老人晾晒农作物、挑水,践行着母亲的教诲。而当他对毛主席著作萌生深厚兴趣时,母亲更是倾尽全力支持,即使家庭生活拮据,依然毫不犹豫地拿出卖鸡蛋的钱,为他购置书籍。
从那时起,柏钦水便开始了艰苦的收藏之路。他放学后割草挣工分,假期里挖草药、打短工,只为攒下买书的钱。他的身影穿梭在山野间、书摊前,怀揣着对红色文化的虔诚,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自己的宝藏。那些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他心中信仰的具象化,每一本都承载着他对毛主席深深的敬仰。
二、收藏之路的坚守
1971 年,柏钦水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有了固定收入,这为他的收藏提供了更大的助力。他节衣缩食,把大部分工资投入到了收购毛主席著作中。他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总是穿梭于各个旧书摊、废品收购站,甚至曾扮成收废品的模样,挨家挨户寻找可能被遗落的红色珍宝。
有一次,他听说石家庄市一位离休干部家中有一本珍贵的 1944 年版《毛泽东选集》,这本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五卷本合订本,印量极少,是诸多收藏者梦寐以求的珍品。柏钦水三次赶赴老人家中,前两次都吃了闭门羹,老人因这是老首长赠送的纪念品,不忍割爱。但他并未放弃,听说老人喜欢书法,便带着自己收藏的名人字画再次登门。他的执着与对毛主席著作的痴迷深深打动了老人,最终获赠这本珍贵的 “毛选”。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收藏,柏钦水常常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1997 年底,一位河南书友告知他有本苏中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 1 卷要转让,但价格高昂。当时他家正准备装修新分的房子,手头并不宽裕。可妻子深知他对收藏的热爱,在了解情况后,毅然决然地拿出装修资金,让他买下这本珍稀之书。还有一次,他得知青岛一家即将拆迁的书店藏有大量毛主席著作,他毫不犹豫地坐火车赶往青岛,将身上所有的钱都用来购买书籍,怀里抱着满满一大包书籍踏上回程,身上仅剩下一枚一角钱硬币。那天他在火车上仅喝了一碗稀粥,但怀中的书籍却让他满心欢喜,饥饿与疲惫都抛诸脑后。
在柏钦水的收藏生涯中,无数个这样的故事串联起了他与红色藏品之间的深厚情缘。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或曲折动人,或温暖感人。他曾为了得到一本刘伯承元帅亲笔签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在除夕夜蹲守在一位军人警卫员的家门外,寒冷的冬夜,他在羊圈的土炕上度过,只为了那本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书籍。他的执着与真诚最终打动了警卫员的父母,将书赠予他。这些书籍,于他而言,早已超越了物质的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传承。
三、研究之路上的深耕
收藏只是开始,柏钦水更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深耕。半个世纪以来,他撰写了三千多篇研究论文,内容涵盖毛主席著作、毛泽东思想以及政治理论和法制建设等多个方面。他的文章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我读毛选四十年》《毛泽东选集建国前后出版版本考证》《毛主席语录出版背后的故事》等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被多家媒体转发,走向了国际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毛主席著作背后的故事与价值。
他还编辑出版了多部书籍,如《老报纸记录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等。其中,《毛主席著作版本鉴赏》一书更是填补了国内出版领域的空白,荣获中华第三届优秀出版物提名奖。这部书倾注了他三十年的心血,收录了 2.55 万种毛主席著作版本,是目前国内外查阅毛泽东著作版本最为全面的资料大全。该书得到了众多领导同志的肯定与支持,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主任逄先知为其题词,中央党史研究室石仲泉主任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唐洲雁为其作序。
柏钦水在研究过程中,深入钻研毛主席著作的不同版本,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晋察冀日报社版、苏中出版社版、大连大众书店版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文版、少数民族文版、盲文版以及外文版,他对各个版本的出版背景、特点、价值都有着透彻的了解。他通过对这些版本的细致考证,梳理出了毛主席著作出版的完整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人们学习和传承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传播红色基因的使命
然而,柏钦水深知,收藏与研究的成果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欣赏,更要让这些红色文化走进大众,滋养更多人的心灵。2009 年,一次针对小学生的小规模问卷调查让他心生忧愁,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孩子对毛泽东知之甚少。这一结果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他的心灵。他深知,红色基因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而这正是他无法坐视不管的痛心之事。
“看着那些孩子们对毛泽东几乎一无所知,我的心里就像被堵住了一样。这些伟大的历史,这些光辉的人物,怎么能被遗忘呢?我得做点什么,我得让这些红色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被更多人记住。不然,我这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柏钦水在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时,眼中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于是,他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想法。这一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向新泰市委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批出了一座接待楼用于建设博物馆。在各方努力下,2009年,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正式注册成立。2018年,新泰市委书记和市长又决定在清音公园批出一座楼建设新馆,新馆于2019年12月26日正式搬迁,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总投资3600多万,馆内设有20个展厅和藏室。馆藏文献全部来自于柏钦水捐献,藏有毛泽东等著作版本11万种,30余万册,其中不少是国家文物级别的珍贵文献,更有170多件国家馆藏未有的稀缺文献版本。
博物馆建成后,柏钦水便化身成为一名不知疲倦的宣讲者。从 2009 年至今的 16年间,他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课堂、部队营房等各个角落,累计宣讲超过一千场次,直接受众达十万多人。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向人们讲述着红色历史,传递着红色精神,让那些曾经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光彩。
他致力于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精心设计了各种展览和活动,希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他深知,只有让年轻人真正了解并认同这些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才能真正得以传承。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些红色故事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书中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能触动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每一个来博物馆参观的人,都能带走一份感动,带走一份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柏钦水在谈到自己的使命时,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语
柏钦水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传奇。他用六十余载的光阴,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红色文化收藏家、研究者与传播者。他的故事,是执着与热爱的赞歌,是对信仰的坚守与传承。
在岁月的长河中,他如同一位摆渡人,将红色文化从历史的彼岸摆渡到当下,又从当下传递给未来。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便是他用一生的心血铸就的红色灯塔,照亮着后来人前行的道路,提醒着我们不要忘却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柏钦水,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红色文化的史册上,成为后人敬仰与追随之典范。他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在当今时代,红色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各种思潮的冲击,让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变得多元而复杂。然而,柏钦水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忠诚。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觉得红色文化已经过时了。但实际上,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坚定信念的关键。我希望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明白这一点,能让更多人加入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队伍中来。”柏钦水的这一番话,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所有人的呼吁。
让我们一同走进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去感受那些珍贵的红色文献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去聆听柏钦水讲述的红色故事,去传承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因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赞柏钦水:红色基因的守护者
青云山下文献藏,红色基因代代扬。
柏公半生倾热血,毛著海纳成华章。
幼承家风植赤种,善行乡里德名彰。
书法之乡多圣贤,新泰热土孕栋梁。
弱冠之年忙收藏,工分换来墨宝箱。
慈母售蛋助壮志,旧书摊里寻宝忙。
离休干部赠珍本,河南书友售秘藏。
刘帅亲笔新民主,除夕守候心生光。
数载深耕论文丰,版本研究视野宽。
编辑鉴赏填空白,赞誉声声天下喧。
忧心后辈忘历史,博物馆中展风范。
宣讲千场神采奕,田间地头皆课堂。
青灯黄卷岁华老,墨香伴君志愈坚。
红色火种燃心间,传承基因肩扛鼎。
盲文外译广传播,民族脊梁力扛鼎。
传承红色肩重任,柏公精神耀世间。
附:柏钦水简介:
柏钦水,1954年出生于山东新泰,从1971年起开启职业生涯。他先后投身教育领域,用知识的火种点亮学生的未来;转战宣传岗位,以敏锐视角传递时代的强音;扎根政法一线,凭借专业素养与公正之心,在司法系统中不断奋进,退休前已担任新泰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并获四级高级法官称号 。
1964年,年仅10岁的柏钦水在帮老师搬运行李时,偶然瞥见一本《毛泽东选集》,那一刻,书中散发的思想光芒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便与毛泽东著作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红色收藏征程。此后,无论生活如何起伏,工作多么忙碌,他对毛泽东著作的热爱从未消减,收藏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为了收集更多珍贵的毛泽东著作版本,多年来,他节衣缩食,四处奔波。骑坏了3辆自行车,穿破了52双胶鞋,足迹踏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每到一处,旧书店、废品站、拍卖会都是他必去之地,不放过任何可能藏有“宝贝”的角落。为了购买心仪的版本,他常常与书贩讨价还价,分毫必争;为了得到稀缺的文献,他不惜长途跋涉,不辞辛劳。
经过45年的执着坚守,他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收藏成果,共计收集到11万余种、30余万册毛泽东著作及相关文献资料。其中,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真实还原了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1930年闽西列宁书局翻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递出革命先辈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些珍贵孤本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的“活化石”。
2004年,柏钦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为“收藏毛泽东著作版本最多的人”,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努力的高度认可。2009年,怀着传播红色文化的使命感,他创办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并将全部藏品无私捐献。该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凭借丰富的馆藏、多样的展览形式,吸引了超300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已然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如今,作为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馆长、毛泽东著作版本研究会会长,柏钦水依旧活跃在红色文化传播的最前沿。他深入学校、社区、机关、企业,举办讲座、开展展览,用生动的故事、详实的资料,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间,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而不懈拼搏 。
附: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
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坐落于山东省新泰市风景秀丽的青云山脚下,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宛如一座知识与历史的宝库,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红色故事。
2009年,在新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资助下,这座博物馆正式注册成立。其背后,是毛泽东著作版本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获得者柏钦水的无私奉献,他倾其所有,将自己珍藏的海量文献全部捐献,为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馆藏基础 。
馆内藏品丰富得令人惊叹,汇聚了100多年来国内外4000多家出版社和单位出版印制的毛泽东著作,总量达30余万册(件)。这些藏品版本多样,不仅有常见的汉文版本,还涵盖44种外文、11种少数民族文字及盲文等特殊版本,充分展现了毛泽东思想传播的广泛与深远。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珍稀版本就有数千种,160种早期版本更是国内仅存,堪称“珍品孤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比如1927年汉口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1930年闽西列宁书局翻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珍贵文献犹如时光的使者,带人们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见证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思想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主体建筑共三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其中,展厅面积约2300平方米,藏品库房约298平方米,公共服务空间面积约275平方米 。馆内精心设置了20个展厅和藏室,划分为毛泽东生平事迹展、著作版本展、毛泽东思想研究展等六个展区。漫步其中,人们能通过大量详实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毛泽东的光辉一生,深刻感悟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内涵,领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新中国的波澜壮阔历程。
自开馆以来,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就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它先后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命名为“山东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2020年更是凭借其丰富的馆藏、卓越的教育功能和专业的管理运营,被国家文物总局、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收藏、展示和研究毛泽东文献、习近平著作、党史资料等老一辈革命家著作版本的综合性博物馆。
多年来,博物馆坚持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师生、社会团体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截至目前,接待人数已超300万人次,年举办教育活动达12次以上 。在这里,人们缅怀领袖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每逢七一、八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博物馆都会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双拥活动、国防教育讲座、红色文化展览等,吸引了大批民众踊跃参与,成为新泰市乃至山东省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 。
新泰市毛泽东文献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毛泽东文献的宝库,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精神家园。它以丰富的藏品、多元的展览和深入的教育活动,为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详实资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毛泽东著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新时代持续散发着耀眼的红色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